深入非遗现场,筑牢文化自信——澜沧励耘实践队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交流研学

发布时间:2025-08-22 07: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皞翰   阅读 7.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8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澜沧励耘”实践队在澜沧民族中学李砚彬副校长的带领下,前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开展文化研学活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李剑锋馆长、胡小华副馆长予以热情接待,通过座谈交流、场馆导览讲解、非遗展演等多种形式,助力实践队员全方位感知澜沧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和民族艺术的当代魅力。

实践队在文化馆门口合照座谈会:聆听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座谈会为本次研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文化馆馆长李剑锋老师、副馆长胡小华老师出席会议。会上,李馆长首先介绍了文化馆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在增强当地群众民族认同感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他强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澜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举办“乡村春晚”、开展景迈山茶文化体验与农民诗会等特色活动,有效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座谈会(图一)

(图二)场馆参观:从民间艺术到精品殿堂

随后,胡小华副馆长带领队员们参观了文化馆美术培训班与主题展馆。在县文化馆罗小青老师的美术培训班中,队员们欣赏了以 “快乐拉祜” 为主题的系列画作,感受艺术扎根生活的温度;在“摆出一个春天”展区,实践队深入了解该舞蹈如何从拉祜族传统摆舞发展为荣获“群星奖”并亮相央视春晚的精品力作。

参观“快乐拉祜”系列画展

《摆出一个春天》舞蹈作品展板

展馆中还陈列了许多具有浓厚拉祜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实践队员惊叹于雕刻葫芦艺术品和绝版木刻的精湛技艺,深入了解葫芦作为民族融合图腾和吉祥符号的深刻寓意。拉祜族的口传神话和动物寓言,蕴含着拉祜族的朴素哲学,进一步丰富了队员们对拉祜文化符号和哲学内涵的理解。

李馆长讲解《摆出一个春天》

胡副馆长讲解拉祜文化非遗展演与传承人访谈:非遗传承的温度与挑战

下午,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秀芳老师,县级三脚歌代表性传承人李明老师合作为实践队带来原生态的澜沧民歌与小三弦表演并邀请实践队员与他们一同“打歌”,切身体会非遗的深厚魅力。

李秀芳老师和李明老师合作山歌

两位老师带领实践队“打歌”

在随后的访谈中,传承人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深切关注,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传承氛围渐弱的现实挑战。他们积极探索新路径,如将山歌融入广场舞、结合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进行创新演绎,并呼吁更多政策支持,以确保非遗生命力的持续。

访谈

本次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澜沧励耘实践队队员通过实地调研与面对面访谈,深刻感受到基层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情,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此次经历将为队员们将来投身教育事业、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坚实力量。

撰文 | 陈皞翰

图片 | 陈皞翰

审核 | 熊长艳 刘蕊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皞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