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张芷馨 魏语蝶 盛逸冰)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中国民航大学“和育沃赤土,薪火淬青禾”实践队,将一场精彩纷呈的社会学课程带入四川省南充市仪陇革命老区的第十六届青少年公益夏令营。
从认识社会角色到探讨网络文明,从民族文化探索到乡村振兴畅想,志愿者们用“理论 + 实践”的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实践队以创新方式推动“小我融入大我”,生动诠释了青春服务国家乡村教育的使命。
图为夏令营大合影
一、初识社会:在游戏里读懂 “大舞台”
“小朋友们,社会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我们都是小小的演员!” 在1-3年级的课堂上,志愿者用《幸福拍手歌》拉开序幕,通过PPT展示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活场景,让孩子们认识“儿子”“学生”“医生”等角色。
图为志愿者为低年级授课
职业扮演环节成了最热闹的时刻:抽到“厨师”的孩子颠着空气炒锅,“医生”认真地给“病人”听诊,台下的小观众们争先恐后地猜着角色。“快递员叔叔每天风雨无阻送包裹,清洁工阿姨让街道变干净,每个职业都很重要!”志愿者的总结让孩子们明白,平凡岗位上藏着不平凡的价值。孩子们还在志愿者们的引导下画下了“成长树”,写下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二、探索群体:从自然现象到成长智慧
“为什么蚂蚁总是成群结队?”4-5年级的课堂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展开。志愿者播放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的短片,引出“群体”的概念。“就像我们的班级,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有分工,有规则,还有同学间的友谊!”
图为孩子们根据模拟情景自由讨论
在“社会规则”课上,一场“太空探险”实验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每人手持 10 个“能量块”,既可以存入 “公共燃料舱”,也可以留给自己。当第二轮加入 “监督规则” 后,公共基金的数量明显增加。“规则不是锁链,是让大家飞得更高的翅膀!” 志愿者用原始社会“分肉规则”和现代交通信号灯对比,让孩子们明白:从远古到今天,规则始终是群体生活的“保险丝”。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课上互动
最受高年级欢迎的莫过于“内卷”的专题讨论。志愿者结合情景引导孩子们思考贪心、真假、竞争等话题。“运动会上对手摔倒了,该继续跑还是扶他?”这样的讨论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孩子们渐渐懂得:成长中的选择,藏着对他人的善意与对集体的责任。
三、联结家国:从文化根脉到未来畅想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大家庭”课堂上,动画《万华镜》里绚丽的民族服饰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志愿者带着大家“云游”蒙古草原、傣族竹楼,猜苗族银饰、连线彝族火把节,最后齐唱《爱我中华》。“我们都是一家人,要互相尊重!” 一个孩子的发言赢得满堂掌声。
图为孩子们课上积极举手发言
而在6-8年级的课堂上,讨论更具深度。双圈图示里,内圈是“我”,外圈是“家乡”,孩子们写下 “宗祠活动”“赶集习俗”,分享着仪陇本土的社会联结。当《三十而犁》的视频播放时,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故事让孩子们感慨:“原来普通人的努力,也能让家乡变更好!”
图为孩子们制作的双圈图示
图为孩子们制作的双圈图示
“如果我是乡村振兴设计师,要给家乡修一条彩虹路!” 在 “小行动大未来” 课程中,孩子们分组绘制《家乡振兴计划书》,稚嫩的画笔里藏着对仪陇的热爱。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课后合影
四、成长回响:在陪伴中收获双向奔赴
夏令营的最后一课,是一场特别的分享仪式。
图为营员绘制的家乡图标
图为孩子们认真作答测评问卷
图为优秀的测评答卷
图为优秀的测评答卷
“看着孩子们从羞涩到主动发言,从懵懂到懂得体谅他人,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一位志愿者这样说道。在仪陇这片红色土地上,大学生们不仅带来了知识,更用陪伴种下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
当夏令营落幕,孩子们挥着小手说 “老师再见” 时,志愿者们知道:这个夏天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而这段双向成长的旅程,也成了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 —— 因为教育最美的模样,从来都是彼此照亮,共同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盛逸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