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7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梦·强师行”缘溪行支教队走进河北省广宗县第二中学,开设了包括《“我们”的故事:触手可及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进校园》《热舞黑土地:东北秧歌探秘》《光影非遗:沙河皮影戏奇遇记》在内的系列非遗相关课程,致力于传递好中华文明传承的接力棒,让传统文化在青春校园里生根发芽。
“感受、学习、创新”,这是同学们回答“我们能为非遗做什么”这个问题时,提出的几个关键词。在本次支教过程中,支教队也正是立足这几个方面,融合人工智能AR技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文化传承的活力,探索非遗走进校园的新路径。当同学们开始自觉发现并书写身边的习俗;当明媚的手绢花在指尖翻飞,梅花拳的铿锵呐喊响彻操场;当质朴爽朗的京东大鼓再一次流行,皮影五彩的光影出现在大屏幕……非遗走进校园,定能在青春的创造力中,绽放更为绚丽的光彩。
▲图为同学们展示皮影戏课程作品。刘乐彦供图
在《触手可及的民俗》课堂上,同学们首先通过感受生活中的民俗,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使命感。“非遗,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文化。生活不可能被占有或穷尽,非遗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它在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中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俗课程的李佳益老师说。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案例,理解民俗诞生于生活而又为人民所用的特点,并积极踊跃地收集和介绍每个人生活中的民俗活动。从理解“筷子为什么不能插在碗里”的家庭规则,到讲述广宗县特有的饮食习惯和节庆礼俗,再到发现“看春晚”等新兴民俗的产生……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遗留物,文化时刻与生活交织联系,传统在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生机。
非遗走进体育、美育课堂,不仅丰富着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将田野与校园相连接,帮助同学们在切身的学习实践中参与非遗的“活态”传承。
邢台梅花拳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支教队多次前往“梅拳圣地”前魏村进行调研,在向传承人学习邢台梅花拳的拳法技术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详细分解拳法动作,将标准拳法与现代体操节奏相结合,带领学生排练完成武术操一部。
▲图为支教队于广宗县前魏村“梅拳圣地”调研。刘乐彦供图
支教队还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面对面地进行非遗交流与教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玉琢老师认为,当下邢台梅花拳的传承中,走进校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说:“你们来我们这里学习时是学生,在学校里又可以作为老师把梅花拳传承下去”。与此同时,同学们学习了解京东大鼓后,以传统剧目为底本,将自己对梅花拳的学习经历以及本次夏令营的体验感受改编成为京东大鼓鼓词《夏日启梅拳》一曲:“火红的太阳刚出山/阳光温暖到眼前/学校里传承着梅花拳/一个师傅一群青年”。该曲目歌词朗朗上口,情节积极生动,演唱声情并茂,是一次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的鲜活实践。
▲图为梅花拳国家级传承人教授基本拳法。刘乐彦供图
▲图为同学们创作京东大鼓鼓词。王瑞含供图
《东北秧歌探秘》课程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展现出非遗生动活泼的感染力,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课程从东北秧歌起源讲起,传授手绢花、踢步、动律等舞蹈技巧,最后指导同学们合作完成一段东北秧歌表演。同学们对秧歌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与喜爱,“一开始觉得秧歌有点土,上手了才发现很有意思,它可以让人感受到满满的热情。秧歌课上,看着全班都在转手绢花,感觉特别喜庆。最后排练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在一起围着教室转,扭秧歌,感觉很快乐,这应该就是它的意义”,参加夏令营的王鹤羽同学说。
▲图为师生共同表演东北秧歌。王瑞含供图
同学们不仅是非遗的感受者和学习者,更能成为非遗的创作者和创新者——这是本次支教队“非遗进校园”实践的另一重要收获。当京东大鼓鼓词中书写着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当AR技术进入皮影戏的表演创作……“传统”是一个开放且动态的话语空间,同学们在个人鲜活的感受中,运用现代的技术和视野,为非遗阐释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图为同学们用AR技术演示动起来的皮影戏。刘乐彦供图
在《沙河皮影戏奇遇记》课堂上,课程讲解了沙河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并选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及改编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同学们运用丙烯马克笔、仿皮材料等工具制作自己的皮影,亲身体验其中的独特魅力。同时,课程还融入AR技术,在声光电技术的协同下,让同学们能够通过手势即时表演《大闹天宫》皮影剧目,呈现出色彩纷呈的视觉效果。授课教师郑郑琼表示:“希望皮影戏课程能在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中,让同学们在心中播下一颗非遗传承的种子,深入感受非遗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活力。”
▲图为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皮影。王瑞含供图
本次实践中,缘溪行支教队立足生活中的非遗,带领同学们感受身边的民俗文化,学习非遗的前世今生,让非遗在创新中焕发生命力。参加夏令营的王鹤羽同学说:“我觉得非遗不只是一种唱腔,一种物品,一套动作,更是精神的传承。从前觉得这些是过时的‘老古董’,现在感觉它们都是‘活’的,就在我们身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崔羽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