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桂铃)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广州城市理工学院“e”路童行实践团(下文简称“实践团”)于7月8日至7月19日奔赴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城西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公益课堂活动。实践团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通过实地调研、课程创新、数据建模等方式,为瑶乡儿童打造了一场融合科技智慧与非遗文化的成长盛宴,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扎根乡土:调研把脉教育痛点
实践团抵达后,第一时间与城西村委书记面对面座谈,深入走访30余户家庭,围绕留守儿童学习资源、兴趣培养、安全教育等维度展开调研。通过问卷、访谈与田野观察,团队发现当地儿童教育存在“留守儿童多、青年大学生返乡少、文化资源紧缺,乡村教育在数字启蒙、兴趣培养等方面存在短板”四大痛点。实践团随即联合城西村委,量身定制“科技+非遗”双线课程方案。村委书记特别指出,城西村作为典型示范村,在推动乡村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中需持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迫切期望实践团的到来能为孩子们带来启蒙与学习动力,以专业力量弥补乡村教育缺陷。
图为“e”路童行实践团在城西村开展实地调研。徐熠婷 供图
创新课堂:让瑶乡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
基于调研结果,依托团队计算机专业优势,实践团成员设计“少儿编程+趣味数学”课程,用“图形+类比”的Python代码教程启蒙瑶乡儿童的编程思维、以数学游戏闯关的形式解密数学逻辑的奥秘,点燃儿童逻辑思维火花;创意“瑶族扎染”课堂,结合AI动画生成扎染教程,以创新思维创作独具特色的扎染“图腾”,在动手实践中增强瑶乡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开展“趣味手工”课程,将废弃纸杯化为旋转的手工风车,让“环保+科技”理念深入瑶乡儿童的内心;“安全教育+红色教育”板块则通过情景模拟、AI动画演绎,筑牢儿童成长的安全与信仰根基。课程尾声,团队带领孩子走进农业基地,模拟数字农场系统控制农田灌溉,实践“智慧种田”,让孩子们感受科技助农的力量。
图为“e”路童行实践团为城西村同学们讲授特色系列课程。郭依纯 供图
数据赋能:为瑶乡教育留下“不走的团队” 课堂之外,实践团化身“乡村教育分析师”,运用统计学和多元回归模型,对调研数据与实践反馈进行深度剖析。团队发现:“非遗文化融入课程可使儿童参与度提升47%,科技类课程对留守儿童自信心提升效果显著”,并据此分析撰写了调研报告,从教育发展战略层面,为城西村构建长效化、科学化的教育提升机制提供了专业决策参考,切实发挥智力支持长效作用,持续赋能瑶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为“e”路童行实践团在城西村为孩子们授课。徐熠婷、章俊楷、郭依纯 供图
此次公益课堂活动成果显著,获得了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委员会的高度认可,并向实践团颁发了表扬信。实践团通过这一系列课程,为城西村的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知识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图为“e”路童行实践团获得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委员会颁发的表扬信。三江镇委员会 供图
未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e” 路童行实践团将继续关注乡村教育,持续探索适合乡村教育的创新模式,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桂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