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陈伟楠 邹瑶)2025年8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盐城市健仁社区活动中心,为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词的月与航天”主题志愿教学活动。活动旨在以创新互动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诗歌文化的种子,推动经典传承。
活动室内,孩子们围坐成圈,目光聚焦于桌上琳琅满目的教具:月球土壤模拟样本、日地月三球仪、诗词卡片、彩笔黏土……团队成员精心设计的开场,瞬间点燃了孩子们探索诗与科学奥秘的热情,也体现了将传统诗意融入现代科普的巧思。
图为实践成员介绍月食的起源与原理。陶静雯 供图
“大家看屏幕上的诗句,想想月亮为什么会‘消失’?”活动伊始,成员季欣怡用激光笔引导思考。一位小朋友脱口而出:“是‘天狗’把月亮吃掉啦!”成员们随即取出三色球体模型——黄球为日、蓝球是地、灰球代月。季欣怡缓缓转动支架,演示地球如何遮挡日月光线。“原来‘天狗’是地球的影子!”孩子们恍然大悟,争先恐后操作模型。当遮挡解除,灰球重现光亮,现场响起一片“我赶走‘天狗’啦!”的欢呼。亲手实践,让古老传说化作了触手可及的科学认知。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三》。陶静雯 供图
紧接着的“诗词中的月亮”环节,成员们分发了印有经典诗句的卡片,并配以精心挑选的意象实物。诵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孩子,指尖轻触着温润光洁的瓷盘;品味“明月松间照”诗句的,则摩挲着散发清香的松果标本。“李白摸到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冰凉!”一位穿蓝衬衫的男孩捧着瓷盘喃喃道。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瞬间拉近了千年诗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抽象的诗词意境变得真切可感,传递出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力。
活动转入航天主题,一幅巨大的月球表面图在桌面铺开。孩子们手持印有名句的磁贴,寻找与地貌最契合的位置。“玉轮轧露湿团光”——一位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将这句诗精准贴在环形山旁,解释道:“月亮像车轮滚过,环形山就是它留下的印记!”随后展示的月球土壤模拟样本引发了更浓厚的兴趣。戴上手套,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捻取粉末,感受着“月尘”的质地。最后排一个男生捻着粉末,若有所思:“李商隐写的嫦娥‘碧海青天夜夜心’,如果她摸到这样的月亮,会不会更想家?”诗词的唯美想象与现代探月成果在此刻交织,碰撞出跨越时空的宇宙遐思。
“诗词航天拼图赛”将气氛推向高潮。30张卡片混合了“欲上青天揽明月”等名句与“长征火箭”“嫦娥探测器”等航天元素,孩子们分组展开限时竞速。最终,“苏轼队”率先完成拼合,队长高举着成功配对的“千里共婵娟”与“月球车”卡片,自豪宣告:“看!古人和我们一样,都想和月亮做朋友呢!”这场融合了协作与智慧的比拼,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探索未知上的心意相通。
“画笔对话”环节激发了无限创意。孩子们用彩色黏土塑造出心中的月球,再用画笔或刻刀,将诗句意境融入模型。有的在环形山沟壑中刻下“床前明月光”,有的为小小的黏土宇航员手执“举杯邀明月”的纸条。社区志愿者注意到,连平时活泼好动的男孩们也屏息凝神,专注创作,还不忘轻声提醒伙伴:“小心点,别把‘李白的诗’碰掉了!”艺术创作成为了内化诗意的独特方式,让文化传承在稚嫩的指尖绽放个性光彩。
活动尾声,孩子们在彩纸上写下纯真的心愿,细心折成纸船,轻轻放入盛满“月球土壤”的透明盒中。团队成员将孩子们现场创作的黏土月球、绘画和心愿整理成册,制作成精美的“诗词航天手册”分发。手册末页,“待续——你的下一句诗/下一个航天梦”一行字,静静诉说着梦想的无限可能。这小小的仪式,不仅封存了童真的期许,更悄然种下了文化传承的胚芽。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的合影留念。陶静雯 供图
活动结束,社区中心渐渐归于宁静,但许多孩子仍紧紧攥着手册,围着实践队员追问:“下次,我们能一起做个会‘背诗’的卫星模型吗?”当孩子们的手指同时触碰到泛黄诗页与冰冷模型,文化传承便在最真实的体验中落地生根。这场融合了诗意与星光的暑期实践,以最朴实无华的互动,在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关于月亮、诗词与梦想的温暖印记,余韵悠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伟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