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阮厝边的童谣》绘本创作实践队深入泉州非遗点,开展闽南童谣活化推广行动。这支由“00后”动漫学子组成的团队,以“专业赋能非遗”为核心理念,通过“方言诵读+视觉叙事”的绘本创作模式,精心设计兼具文化与当代审美的童谣绘本,为方言保护提供青年方案。
一、让非遗童谣“活”在当代语境
当前,闽南方言文化面临断代危机。在此背景下,实践队精选《厦门薄饼》《大风吹》《月娘月光光》《正月歌》《果子歌》5首涵盖美食、农耕、民俗、生活四大主题的童谣,每首以4-8句的短小精悍体例呈现,适配折页载体与跨年龄层阅读需求。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发挥各自擅长且符合故事基调的绘画风格,根据童谣主题匹配水彩、扁平面、厚涂等多元视觉风格,既保证系列折页的整体完整性,又凸显每件作品的个体差异性,并且通过积极探索闽南建筑、服饰、民俗等符号的场景化应用,使绘本更具地域文化特色。为了让读者获得更沉浸式的体验,每册折页封底都嵌入团队原创或借助AI辅助录制的童谣音频二维码,实现“扫码即听”,强化方言听觉记忆。
▲图为《阮厝边的童谣》系列折页
二、绘本到文化IP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传播闽南童谣绘本,实践队根据儿童受众和外来旅客的需求进行艺术创作,制作《阮厝边的童谣》宣传片1部、童谣音视频5部。团队还将所有的作品打印成折页册,折页形式兼顾便携性与连续性画面呈现,制作成小礼盒,礼盒包含5册折页以及附加的滑轨冰箱贴、徽章、贴纸、挂件,共计430件。以折页为核心,其他衍生品作为附加值产品,以期当读者看到它时,一眼喜欢他、两眼了解它、再看爱上它,增强读者互动与文化认同。
▲图为《阮厝边的童谣》包装礼盒
▲图为《阮厝边的童谣》部分衍生品
团队将5册折页装帧成礼盒,附赠高附加值衍生品,通过文旅场景分发,与儿童和游客实现有效互动。作品及音频小视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覆盖全国,打破地域限制。
▲图为实践队成员给小朋友讲解画面
▲图为实践队成员给游客讲解画面
三、专家指导与未来规划
为了让成果落地并同步收集各方专家老师的反馈意见,《阮厝边的童谣》绘本创作实践队计划持续迭代绘本内容,拓展童谣数量与主题范围。同时,加强动态绘本的精品化制作,开发AR互动版本,借助科技赋能提升绘本质量。
《阮厝边的童谣》绘本创作实践队以“00后”的独特视角重构传统童谣,运用动漫语言激活非遗生命力。实践队成员从调研、设计到传播,全程深度参与,不仅切身感受到闽南童谣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当代人得以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彩。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秉持创新与传承并重的理念,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让闽南童谣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撰文 | 黄小敏
图片 | 洪钰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小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