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乡愁的声音:可收藏的童谣绘本种下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5-08-04 15: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小敏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近日,由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阮厝边的童谣》绘本创作实践队以“守护闽南非遗童谣,创新文化传承形式”为宗旨,深入闽南田间地头,完成《厦门薄饼》《月娘月光光》《大风吹》三部童谣主题折页绘本创作。这是继《正月歌》专题后,该实践队推出的又一成果。近日,四位主创成员公开创作手记,讲述他们如何用专业所学将童谣转化为“可携带、可互动、可收藏”的纸质文化载体。

童谣里的闽南烟火:三部作品诠释文化基因

1.《厦门薄饼》:舌尖上的非遗记忆

童谣原文

“薄饼皮,薄厘丝,

薄薄皮里馅滇滇。

虾仁香菇荷仁豆,

猪肉豆干冬笋丝。

芫荽浒苔花生麸,

甜酱高丽菜扁鱼。

厦门薄饼好滋味,

人人食了真合意。”

创作手记(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大二学生 许汝兵、郭丽冰)

团队选择《厦门薄饼》这首童谣,想借闽南童谣宣传闽南的特色美食。通过“薄饼皮,薄厘丝”的童谣意象,团队成员在画面中构建了以薄饼皮为背景的核心视觉元素,将“薄薄皮里馅滇滇”的文本具象化为虾仁、香菇等闽南传统馅料的生动呈现。为增强童趣,采用拟人化手法塑造小动物形象,赋予其更可爱的造型特征,使画面既符合儿童审美又便于理解学习。

创作视角立足于中国人日常饮食习惯绘制绘本,更加寻常和广为人知,也更简单好记,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实践中团队成员也将生活中的场景代入到绘本中,跟着爷爷奶奶学习闽南语,传播闽南文化。

这次实践让团队明白:“非遗的活化,需要让文化载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图为许汝兵 郭丽冰《厦门薄饼》

2.《月娘月光光》:农耕社会的节俭哲学

童谣原文

“月娘月光光,播田播好秧

好秧好收成,好收栗满仓

满仓大小笑,笑煮糜,笑煮饭

积谷又防饥,精打兼细算……”

创作手记(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大一学生 黄瑞华)

“这一版本的《月娘月光光》是一首闽南阿嬷的节俭启蒙童谣。讲述农家对收成的寄望,要精打细算过日子。图画以田间农村为主,画面中从农民‘翻土—播种—生长—收获’递进,体现其‘播田播好秧’。人物除了农民还有孩童嬉戏的场景,增加农家欢乐的氛围。素材收集主要通过网络照片和现实取景,以家乡的古厝建筑结构为参照进行绘画,同时结合国画山水的部分特点为背景。在创作过程中,了解了稻田生长的特点和闽南古厝的历史魅力。实践让我明白童谣源于生活,生活在于人,传承在其中,我们应以创新之法,歌颂古老智慧。”

▲图为黄瑞华《月娘月光光》

3.《大风吹》:童趣中的自然智慧

童谣原文

“大风吹,直直飞,一飞飞到树梢尾

叫阿哥,喝小妹

揭竹篙,损树尾

大力托,大力揪,揪一下风吹煞无尾“

创作手记(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大一学生 李奕铭)

“我首次尝试将闽南童谣与儿童绘本相结合的创作时间,选择了个人较喜欢的水彩画风,用简约的笔触勾勒出记忆中童书的温暖质感。《大风吹》作为创作主题,既不涉及知识科普也不刻意强调文化解说,而是以孩童视角直白地记录生活趣事。这种返璞归真的叙事方式,恰好呼应了我对生活本真之美的理解。整个创作过程呈现出清晰的流程化特征,每个环节都设有明确的目标与规范。这种系统性的实践框架帮助我理清了创作思路,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的艺术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实践能力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图为李奕铭《大风吹》从创作到实践:让童谣融入日常生活

本次实践中,团队成员将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探索传统文化活化新路径。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打造“可阅读、可传播”的折页绘本,通过二维插画与动画有机融合,结合视频剪辑等多媒体手段,使作品以更鲜活的形式触达大众。为增强童谣传播的感染力,团队还特别邀请儿童参与音频录制,用纯真童声唤醒文化记忆,让传统韵律真正回归生活场景。

指导老师团队评价道:“同学们不仅完成了作品创作,更在田野中学会了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从作品到传播:让童谣飞入更多“厝边”

目前,实践队已启动“童谣进民间”计划,将计划携带原创绘本走进幼儿园、社区和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传播。正如队员陈同学所言:“我们希望每一册折页都像一粒种子,让更多人听见乡音,记住乡愁。”

撰文 | 黄小敏

图片 | 许汝兵 郭丽冰 黄瑞华 李奕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小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