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罗美婷、黄欣欣)
8 月4日至10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井冈红纪研学社”16 名师生,赴江西井冈山市开展“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团队以《历史经验与现实观照:井冈山时期纪律建设范式的生成逻辑及当代镜鉴》为课题,串联革命旧址、情景课堂与乡村一线,在7天实践中探寻红色纪律的传承脉络。
旧址寻根:一盏油灯照见纪律初心
茅坪八角楼的木桌与油灯,是团队解码纪律精神的 “第一把钥匙”。在基地教师沈柏羽引导下,队员们凝视着毛泽东同志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用过的陈设,昏暗灯光曾照亮的不仅是革命道路,更锚定了 “纪律为红色政权筑基” 的方向。“斑驳墙壁上的岁月痕迹,比文字更有力 —— 当年条件再苦,先辈仍严守‘为群众谋利’的纪律,这是信念的力量。” 队员刘欣悦感慨道。
图为队员在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参观学习 陈慧芳供图
从八角楼出发,团队相继走进小井红军医院与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内,锈迹斑斑的手术台、用衣物充当的绷带,诉说着医护人员“一根针、一把草救伤员”的纪律坚守;大井朱毛旧居的“读书石”旁,队员们仿佛看见毛泽东同志研读马列、规划革命纪律的身影,补丁被褥与“艰苦奋斗”题词,更印证了领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纪律自觉。这些细节,让“纪律严明”从文献概念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历史实景。
图为队员在小井红军医院参观学习 陈慧芳供图
情景悟魂:从石上条文到课堂实践
荆竹山雷打石前,团队找到了人民军队纪律建设的“初心印记”。巨石上“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的朴素条文,是1927年毛泽东同志为红军定下的规矩。队员们在此集体诵读,钟叶宽老师现场解读:“这三条纪律看似简单,却是‘军民鱼水情’的起点,更是革命队伍凝聚民心的根基。”
图为团队在荆竹山雷打石前聆听讲解 陈慧芳供图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泛黄的纪律手稿、磨损的红军布告,清晰呈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雏形到体系的演进轨迹;“三湾改编”情景课堂上,队员们分组模拟建立支部、设计班 “井冈红”在协作中体会“把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纪律魅力。国防科技大学“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带来的宣讲中,黄旭华、林俊德等科学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事迹,更让队员们读懂“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纪律自觉,让红色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入脑入心。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陈慧芳供图 基层践悟:村规民约里的纪律传承
当调研视角转向乡村一线,纪律精神的当代价值愈发鲜活。在茨坪镇神山村,村规民约中“公开透明评低保”“不侵占集体利益” 等条款,与井冈山革命纪律一脉相承。“我们办事事都学红军‘不偏不倚’,比如征地补偿要公示三遍,让村民心里亮堂。” 村民彭夏英分享,总书记到访后,村子靠 “诚信经营、爱护红色资源” 的约定发展旅游,“这是从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学来的,守规矩才能留住好日子”。
图为队员采访神山村村民 陈慧芳供图
7天井冈行,从红色旧址溯源到乡村一线调研,团队不仅梳理出井冈山纪律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逻辑,更找到了其当代镜鉴意义。实践收官时,队员们一致认为:新时代青年传承井冈山精神,需以纪律为钥,在坚守中创新、在奋斗中践行初心。此次实践,不仅为调研课题积累了鲜活素材,更让红色纪律基因融入青年血脉,成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 “井冈红纪研学社” 实践团队合影 陈慧芳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欣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