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乡村农业发展,共话校地振兴路径——东北电力大学“三色光”实践团赴舒兰探索农科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0 16: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鲁杰、马书生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20日讯(通讯员 马书生、张鲁杰)为深入探索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助力农业产业升级,东北电力大学“三色光”暑期实践团于7月7日前往吉林省舒兰市金马镇,围绕绿色农业发展、智慧技术应用等主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政企校协同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实践动能。


深耕农业基础,筑牢振兴根基

实践团在舒兰市金马镇相关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下,深入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座谈中,金马镇副镇长于飞详细介绍,金马镇依托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地理优势,松花江穿境而过,全年阳光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为糯稻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造就了当地糯米质地绵软、色泽乳白、胶稠度高的优良品质。目前,金马镇糯稻种植总面积达7万余亩,建成4.29万亩高标准农田和3.5万亩核心种植区,预计年产量1.75万吨。同时,当地聚焦粘糯食品产业链延伸,采用朝鲜族传统工艺加工米糕、打糕、粽子等产品,并积极研发糯米酒,全力打造“糯稻小镇”品牌。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切实感受到传统农业在规模化种植、特色化加工方面的发展潜力,为后续校地合作奠定了现实基础。

图为实践成员与金马镇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


聚焦科技赋能,创新种植模式

实践团走进金马镇稻田基地和现代蔬菜大棚园区,实地学习农业科技应用成果。在稻田基地,农技专家详解了优质稻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等知识,重点介绍了“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鸭子在稻田中自由活动,既能控制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物又能作为天然有机肥,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不仅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提升了稻米品质,还减少了农药使用,实现绿色生产。在蔬菜大棚园区,负责人展示了水培、基质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水肥避免土传病害;每个温室配备的智能温控系统可实时监测并调节温湿度,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践团成员还分组体验了蔬菜幼苗定植工作,从基质装盘到水肥调节,亲身实践现代农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稻田了解水稻生长情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蔬菜大棚中学习种植技术

探讨校地协同,拓宽振兴路径

调研期间,实践团指导教师马老师与金马镇工作人员就校企合作、产业升级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马老师表示,东北电力大学在能源电力、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可与金马镇在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双方还就地域文化与农产品融合发展达成共识,期待通过挖掘朝鲜族特色文化,提升糯稻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拓宽乡村振兴的边界与深度。

“要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此次实践调研以农业科技应用和校地协同为纽带,在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让师生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实践深意。通过“特色产业筑基、科技文化赋能”的创新路径,为吉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注入实打实的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鲁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