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3月32日讯(通讯员 范雨蕾 何晨菲 谢心怡)2025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苍梧骑迹新承调研团队的脚步,踏上这片百年商埠的青石板路。清晨的阳光漫过梧州骑楼城的拱券,在青石板路上织就一张光影交错的网。
从"八坊十三巷"的青砖黛瓦到三街两巷的霓虹闪烁,骑楼城正以独特的姿态,将岭南商贸的过往与文旅融合的当下,编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骑楼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历史镌刻的密码。
主干道两侧的"三进三间式"结构,藏着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前廊供行人避雨,中厅作商铺陈列,后仓连码头货运,从西江码头到骑楼仓库,货物半天就能完成转运。那些嵌在廊柱根部的"系船铁环",直径近20厘米,深深咬进墙体,虽锈迹斑斑却依旧坚固。
图为梧州骑楼城现貌。范雨蕾供图
当地老人说,上世纪江水上涨时,铁环就是生命线——木艇系在环上,居民踩着竹梯上下,廊道成了临时码头。而底层的"水门"更显巧妙,商船靠岸后,挑夫可直接从这里把货物送进仓库,免去日晒雨淋。如今防洪堤早已筑起,但这些铁环与水门,仍在低声诉说着"三江水汇"的繁忙过往。
骑楼城的灵魂,藏在市井烟火里。7月4日晚,调研队在深处巷陌偶遇中医药市集,艾条燃烧的青烟与荔枝的甜香缠绕在一起。中医师正为市民免费拔罐。骑楼城的烟火气也蕴藏在每一家老店里,不远处的豆浆铺里,用铜勺舀出滚烫的浆汁,是梧州人民的每日早餐的标配。
六堡茶的茶摊前,百姓们摇着蒲扇聊闲话家常,镜头里,骑楼的显现出商铺设计融合木雕元素的招牌,让现代商业与古典建筑和谐共生。 趟栊门的木栅与纸质的茶包装装相映成趣。
图为梧州传统凉茶铺永昌堂。谢心怡供图
调研中发现,尽管"岭南荔枝节""中医药夜市"等活动的参与度超过90%,但多数人对骑楼的认知仅停留在"能遮风挡雨"。丝绸之路礼品店店长坦言,开店三年,只知道骑楼"很老",却讲不出"百年商埠"的来龙去脉。更让人揪心的是,中老年人获取活动信息仍靠"刷朋友圈"和口口相传,官方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有限,不少人错过了荔枝节的非遗展演。 "骑楼不是标本,是活着的文化。"梧州文旅局的工作人员这样说。数据显示,改造后的骑楼城年接待游客增长40%,但深度体验项目仅占15%。调研队成员建议,不妨用AR技术让历史"重现"——扫描满洲窗,就能看到1924年骑楼街的商贾云集;点击水门,便知晓当年货运的繁忙景象。
图为街道办徐老师在为调研团队做骑楼基本情况的介绍。谢心怡供图
暮色中的骑楼城亮起灯光,岭南文化主题灯光秀在拱券上流淌。调研队站在十字路口,仿佛听见百年前的船歌与今日的欢笑在廊柱间共鸣。骑楼城的故事,正在青石板的纹路里、在铜勺碰撞的叮当声中、在新老梧州人的接力中,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雨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