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走近田野课堂”三下乡团队,在贵州、宁夏两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已圆满结束。活动响应乡村文化振兴号召,聚焦乡村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以乡土读写课程探索“扎根乡土、适配乡土”路径,让教育与乡村土地、文化、生活相融, 给当地教育注入新活力。
乡土写作课:借经典之法,挖家乡之材
课前,实践队员与当地教师深度沟通,精准适配学生认知水平以确定教学方向。课堂上,贵州组以鲁迅、老舍作品为范例,从“扎根真实”“锤炼语言”“抓住本质”“有感而发”等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从家乡风物中挖掘写作灵感;宁夏组则借鉴《白杨礼赞》《安塞腰鼓》等文本的创作逻辑,指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中提炼写作主题。
图为实践队讲解写作技巧。
乡土阅读课:联经典文本,话乡土文化
乡土阅读课紧扣“扎根乡土”理念,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贵州组精选《社戏》中展现邻里温情的片段,组织学生交流自身生活经历,还选取《芦花荡》片段引导学生用苗语朗读,让经典文本与乡土生活深度联结;宁夏组以《安塞腰鼓》《秦腔》为切入点,解析西北文化的深厚力量,同时带领学生现场体验“宁夏坐唱”这一地方曲艺,让阅读成为学子与家乡文化对话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总结乡土作品变迁。
实践总结:以教育为钥,植文化之种
此次实践的意义不只是读写技能传授,团队认为乡土文化教育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学子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心灵之门,助力他们在与乡土文化的对话中建立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团队期待未来能让“田野课堂”持续扎根乡村,让更多学子在读写实践中深化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让乡土文化的种子在教育滋养下茁壮成长。
图为贵州组实践队成员合影。
图为宁夏组实践队成员和老师合影 永宁县第五中学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彬雨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