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焕新,你我同行。近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设计学院组建“向美而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赴城口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 “向美而行”实践团成员在城口县沿河乡红军广场合影
“向美而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以“设计赋能乡村美,青春助力振兴梦”为主题,深入城口县沿河乡,将红色基因传承、专业能力实践与助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巴山渝水间交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答卷。
赓续红色血脉——在革命热土上镌刻信仰坐标
“向美而行”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川陕苏区城口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走进馆内,土枪、马灯、褪色的标语牌瞬间把大家拉回1934年——红三十三军在这里第一次升起镰刀锤头旗,苏维埃政权的大印第一次盖在川陕交界的土地上。参观完毕,预备党员彭娟在留言簿上写下三行字:“昨天的城口,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城口,在新时代昂首向前;未来的城口,将越来越好。”字迹未干,陈列馆前的党旗已经展开。设计学院辅导员沈吉贵老师举起右拳,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山谷回声与铿锵誓言交织,仿佛穿越时空,与90年前红军的呐喊回响共鸣。
▲图为“向美而行”实践团成员在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碑前合影
▲图为党员师生在川陕苏区城口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前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实践团成员彭娟在陈列馆留言簿上留言
清晨,队员们“脚踏先辈迹,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丈量信仰,攀爬近45°的高陡山体,两小时的山路每一步都在提醒着队员们:红军穿着草鞋、扛着迫击炮是一种怎样的决绝。抵达红三十三军297团政治处旧址时,汗水早已把每个人的队服浸透,但抬头望见土墙上斑驳的痕迹和弹坑,所有人安静下来——那是理想被火与血淬炼后的颜色。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红三十三军297团政治处旧址
▲图为“脚踏先辈迹,重走长征路”实践团成员互相加油鼓励
归途中,山泉水与土豆香把“历史”拉回“生活”。“尝尝,凉快吧?这可是天然山泉!西瓜都不用放冰箱,水里一浸就透心凉!”大叔爽朗的话语伴着清冽的泉水,瞬间洗去了队员们的疲惫。过桥时,桥头正在晒土豆的婆婆抓起刚出锅的土豆粑粑直往大家手里塞:“娃儿们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劲走路撒!来,再拿些!”一句方言、一把热食,让队员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红色基因从来不只在展柜里,它更在老百姓滚烫的手心和淳朴的笑容里。
▲图为创新教育学院舒光仕老师在红岩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小朋友们授课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在红岩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下午,实践团把“传承红色基因,筑梦青春征程”的课堂搬进了沿河乡红岩村党群服务中心。活动中,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创新教育学院教师舒光仕向留守儿童致以关怀与问候,“你们脚下是先辈流血的土地,抬头就能看见更大的天空”,一句轻声问候,像把钥匙,悄悄拧开了孩子们专注的小耳朵。宣讲队员刘祺讲起城口小战士何巴儿——个子还没枪高,但却把名字刻在了长征的记忆里。说到动情处,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点燃的炭火。学校资助大使宋梦然把长征精神折进国家资助政策的每一页,像发糖一样把一张张宣传页递到他们手心:“别怕路远,国家给你们备好了鞋。”稚嫩掌声此起彼伏,红色种子就这样顺着掌心的温度,落进了大山深处,悄悄发芽。
挥笔绿水青山——在乡土画卷里绽放设计繁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中溪人民公社绘制黑板报
实践团来到沿河乡中溪人民公社——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公社类建筑遗存。公社的黄土墙在夏日烈阳下泛出暖光,老木门吱呀一声,像把所有人瞬间拉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卷尺、平板、粉笔一字排开,“乡居绽美·微更新计划”就地启动。设计学子发挥专业特长,给公社“做体检”——卷尺贴着土墙游走,每遇凹凸就蹲下来复尺,汗水滴在平板上晕开一朵朵小水花。“不行,必须测准确,再来一次”队长刘鑫定下工作要求,是对乡村历史建筑的敬畏,更是对使命的高度负责。两块斑驳老旧的宣传栏被队员们擦得发亮,大板报里,一束晨曦越过高山,把山脊镀成金线,“乡村焕新,你我同行”八个大字跃然于山谷之间,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呼应得生动热烈;小板报前,老师俯身递笔、孩子仰头大笑,玉米、竹林、红绸带挤进画面,左上角那枚替换为设计学院院徽的“设”字,在不经意间把青春印章盖在了乡土上。粉笔灰飞扬,进度一度缓慢,“你们勾线,我们上色!”不知谁喊了一声,调色盘、粉笔头、湿抹布在人群里接力,像一阵带着色彩的风,把老墙吹得焕然一新。唐绍翠婆婆路过,扶着扫帚咧嘴笑:“老房子被娃娃们画活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中溪人民公社村民唐绍翠婆婆交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唐婆婆、尹爷爷一家合影
▲图为唐婆婆、尹爷爷目送实践团离开
团队背着防诈骗折页和防暑宣传册钻进人民公社建筑群的每一间、每一户。他们用带着口音的方言,把“保健品陷阱”、“养老理财骗局”掰开揉碎讲给耳背的婆婆们听,把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塞进爷爷粗糙的手心时,还不忘补一句:“最近城口很热,要记得多喝水、多歇凉。”工作间隙,唐婆婆坐在门前和队员们围成半圈“摆龙门阵”。说到老伴尹尚福爷爷时,阳光恰好把一位身体健硕的老人镀上金边,他笑着从坡下走来,像从旧照片里走出来。快门按下,合照上两位老人并肩坐着,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就像这间老屋,外表虽埋藏下时间的印记,内在却蕴含着最质朴的生命力。告别时,两位老人执意送到村口,在山坡上与队员们挥手,山风把婆婆那句“有空再来啊”吹得很远,也把青春和乡土悄悄缝在一起。
情暖阡陌童心——在笑语山风间汇聚民生微光
在红岩村,“浇灌心灵花园,绘就童心梦想”的心理健康课堂像一场悄悄盛开的山花,开在了大山里,也开在了孩子们的心头。队长刘鑫举起红、蓝、黄、黑四种色卡和孩子们尽情互动,“小朋友们想想在生活中,哪里能够看到红色呢?”——“五星红旗!衣服!小红花!”孩子们争相回答。“看到红色的时候会产生哪些情绪呢?”——“温暖!激动!生气!”热烈的问答间,孩子们学会了辨识情绪,勇敢表达内心的色彩。队员李陈宝携来一张白纸,教孩子们用“金字塔排除法”一层层筛出最想要的未来:“我最喜欢画画!”、“我将来要当运动员!”每划掉一个选项,纸上的梦想就更亮一分。
▲图为实践团举办“浇灌心灵花园,绘就童心梦想”心理健康课堂
队员吕浩蓝捧出“烦恼盒子”与“梦想手抄报”,孩子们把不敢说的悄悄话揉成纸团投入盒子,又将最亮的憧憬绘于纸上。那一张张“梦想小报”,笔触虽稚拙,却饱含着对生活的纯真热爱,成为温暖时光的独特印记。队员黎晶晶说:“他们的笑容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一同进行“烦恼盒子”游戏
当夜幕降临红军广场,一场特别的“星光闪耀,童心飞扬”文艺路演点亮了静谧的山村。没有炫目灯光,无需华丽舞台,唯有星星灯串随山风轻摇,与孩子们的歌声、笑声一起,在静谧的山谷间回荡。“你愿相信什么,就把世界看成什么样。笑就好,哭也好,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陪伴”,实践团与孩子们共同唱起了《小美满》,歌声不高,却在山谷里荡出回声,像温热的掌心贴着岔溪河涧冰凉的石头。这质朴的歌声,超越了舞台的界限,成为连接城乡心灵的温暖纽带。在红岩村的星空下,学子们懂得了:所谓“扎根”,不过是把心跳调到和这片乡土一样的频率,然后静静地听它一起一伏,拿真诚陪伴,用一生回响。
▲图为实践团在沿河红军广场举行“星光闪耀,童心飞扬”文艺路演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们一起用星星灯组成“爱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中溪人民公社合影
从川陕苏区陈列馆到红三十三军297团政治处旧址,从公社斑驳的老土墙到红岩村的星空舞台,青年们用卷尺、粉笔、歌声和爱心,把“设计赋能乡村美”写进了200多位村民的日常,也把“青春助力振兴梦”印刻进个人的奋斗记忆中。未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青年们,将继续把志向写在乡土里,把答卷交到人民中,让“向美而行”的脚步愈加坚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脉搏共振同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