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花晓语、李玥彤)近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心相连,育兴沽源”三下乡实践队奔赴河北省沽源县,开展以“探秘沽源藜麦产业,解码乡村振兴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展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子践行使命、服务社会的风采。
深入田间地头,探寻藜麦种植奥秘
抵达沽源后,实践队首站来到四千亩藜麦种植基地。脚下的黑土地孕育着饱满的希望,队员们与当地知名藜麦企业“藜小二”的管理者展开深入交流。在田间地头,管理者详细介绍了藜麦的生长周期、生长习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队员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亲眼目睹了藜麦植株在风中舒展的姿态,饱满的籽粒彰显着优良的品质。
“藜麦的种植不仅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还需要科学的种植技术。”“藜小二”企业负责人介绍道,“沽源县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藜麦不仅是优质的农产品,更承载着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期盼。”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藜麦产业在当地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践队在藜麦种植基地调研。黎梦圆 供图
在与当地农户的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藜麦种植的艰辛与收获。当地负责人种植藜麦已有多年,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验:“藜麦虽然对环境适应性强,但在种植过程中仍需精心照料。比如,播种时间的选择、灌溉的频率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负责人还提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企业为他们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市场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种植。
“过去我们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有限。自从开始种植藜麦后,收入翻了好几番。”公司负责人们感慨道,“感谢政府和企业的支持,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走进加工基地,见证藜麦产品蜕变
随后,实践队前往“藜小二”公司的加工基地与库房,实地了解藜麦从原粮到各类产品的加工流程。从清理、脱壳到精选包装,每一道工序都体现着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库房内琳琅满目的藜麦产品,既包括不同品种的藜麦米,也有多样化的深加工食品,展现出当地延伸藜麦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努力。
“我们希望通过深加工,让藜麦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藜小二”公司负责人说道,“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些优质的藜麦产品正是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图为正在生长的藜麦苗。尹若瑄 供图
在加工车间,队员们看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流程。公司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藜麦的加工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我们采用了先进的脱壳技术,能够有效去除藜麦表面的苦味物质,同时保留其营养成分。此外,我们还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每一袋藜麦都符合国家标准。”
实践队队员尹若瑄对藜麦的加工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之前只吃过藜麦,但从未想过它的加工过程如此复杂。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体会到农产品加工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还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践行青年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学子,实践队队员们始终牢记“崇德尚法、博学强警”的校训,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此次沽源之行,不仅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藜麦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更坚定了用所学知识服务基层、贡献社会的信念。
“作为一名警院学子,我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实践队队员黎梦圆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调研,为沽源县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队合影。黎梦圆 供图
实践队指导教师魏榛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子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学生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增强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未来,我们将继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还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沟通,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助力沽源县的乡村振兴。实践队计划在后续活动中,组织更多的学生和专家团队深入沽源,开展技术培训、市场调研和品牌推广等工作,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此次“警心相连,育兴沽源”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为沽源县的藜麦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子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队员们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更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未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将继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撰文 | 花晓语 李玥彤
图片 | 黎梦圆 尹若瑄
审核 | 魏榛 张琪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琪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