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诉金陵痛史,赤心传红色薪火——“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南京方言解码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18 00: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子涵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通讯员冯梓铭 平可一 张子涵)2025年7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聚焦方言实践的实践团队,团队成员紧扣“方言传承+红色讲述”特色路径,以地道南京方言为核心实践载体,开启“红色文物方言说”实践。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融入金陵乡音进行讲述,借方言传承这一创新形式,为历史记忆赋予更具地域人文特质的厚重质感。

在吴为山教授创作的雕塑群展示区域,面对以《家破人亡》为代表的作品,她以金陵乡音将其中蕴含的悲怆情绪传递得深刻而强烈。由12座雕塑共同构成的“血泪长卷”,在方言的诠释下,仿佛突破静态限制 “活”了起来。像母亲佝偻的脊背形态、孩童蜷缩的身体姿态这类细节,她借助南京方言特有的儿化音与口语化表述,对应听众关于南京大屠杀苦难历史的记忆,引发情感和认知共振,让雕塑所承载的沉重历史伤痛,借助方言这一载体,更直接、有力地触达听众内心。

图为“血泪长卷”雕塑部分图景。赵天昕 供图

在“倒下的300000人”雕塑前,团队成员赵天昕带着颤音的南京话,为沉默的几何体赋予温度。这些由黑色石材构成的雕塑,本是无声的历史符号,却因方言解说,与听众建立起情感联结。在铜板路上222双脚印前,她压低的解说声拖出哽咽,每一道深深浅浅的脚印,都是历史的铁证,经乡音传递,化作能钻进心里的记忆。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关图景。赵天昕 供图

展厅内,滑田友《轰炸》雕塑前,急促的方言解说,将当年母亲护子奔逃的场景鲜活重现,让听众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李自健《屠·佛·生》三联画前,她以土语比喻,把油画的沉重直直送到人心;拉贝日记和张纯如英文原稿前,乡音拂过泛黄纸页,带着温度,将历史真相清晰呈现于众人眼前,让那段沉痛过往不再遥远。南京方言在此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传承创新的载体,让文物“开口”诉说历史,创新了方言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将文物中的痛与勇融入南京人的血脉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赵天昕参观南京大屠杀文献展。赵天昕 供图

当纪念馆里的红色文物在乡音中重焕历史温度后,次日,团队成员赵天昕将这份实践延续到街头,开展“红色记忆方言谈”之“青年一辈听我说”采访活动。

以地道南京方言为交流纽带,团队成员赵天昕围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关历史,向青年市民提问。从“参加纪念活动的心情”到“铭记历史的意义”,乡音问答间,青年市民分享对南京保卫战、遇难同胞纪念墙等历史印记的感悟,红色故事借方言传递,在青春对话里更显亲切厚重。

这种以方言为载体的创新实践,为红色文化传承与方言发展开辟新路径。方言,不再只是日常交流的乡音符号,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鲜活媒介。它在促进方言于青年群体交流传承的同时,让红色记忆挣脱刻板讲述模式,借乡音的烟火气,在青春对话中自然流淌、扎根。于红色文化传播而言,是注入新活力,让历史传承不再是宏大叙事的单向输出,而是有了青春温度的双向互动;于方言传承来讲,是赋予新使命,让乡音承载起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找到传承创新的支点。

图为团队成员用南京方言与青年市民交流红色历史。赵天昕 供图

从纪念馆内文物的乡音讲解到街头与青年的方言对话,南京片区的红色实践,是团队用方言解码历史的起始点。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持续以方言为笔,书写“红色记忆”传承新篇。让革命精神借乡音突破时空局限,在创新传承中拓宽方言文化传承的“红色跑道”,使红色基因成为方言传承的底气支撑,让带着历史温度的乡音,跨越街巷、穿透岁月,在更广阔天地持续传响,让红色文化与方言传承,在青春接力中,绽放更璀璨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