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六盘山下的彭阳县,山桃核、杏核等“硬核”山货是农户增收的希望,却受困于“优质难优价”“技术缺指导”的难题。2025年7月25日至30日,宁夏大学“核力无穷帮帮团”深入彭阳县古城镇、新集乡等地,用实地调研、技术帮扶、云端联动的青春行动,为当地果核产业解锁增值密码。
全链调研:破解山货“成长的烦恼”
“好核卖不出好价,收购渠道就那几家”,古城镇农贸市场里,农户的心声成了团队调研的起点。队员们搭建“农技科普驿站”,一边分发印有“水土保持”“病虫害防治”要点的手册,一边记录果农的种植困惑与收购难题。顺着果核的“旅程”,团队走访了罗志俊粮食收购服务中心,发现一组矛盾数据:山桃核收购价从去年1.8-2.0元/斤涨至2.0-2.5元/斤,杏核从2.8元/斤涨至3元/斤,但货源同比减少三分之二。
图为实践成员发放宣传手册
为此,团队深入产业链下游,在平凉风林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看到,经过“破壳-取仁-杀菌”深加工的果核,价值提升3-5倍,成为药企争相订购的原料;彭阳县栖凤食品有限公司则通过“果核+果肉”协同开发,打造出从鲜果到果脯、工艺品的多元产品线。这些发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云端赋能+童心筑梦:科技与传承的双向奔赴
“玉米颗粒不饱满怎么办?”在团队的科普直播间,农户们踊跃提问。通过“线上专家问诊+线下实操”模式,农业专家针对土壤保墒、果树修剪等问题给出具体建议:“花期遇雨可采用放蜂箱辅助授粉”“玉米穗底发黑后再收割”等实用技巧,让直播间弹幕频频刷起“干货满满”。
图为实践成员进行线上直播
新集乡爱心托管班的“果核科普小课堂”同样热闹非凡。队员们通过“桃核手链DIY”和“果树生长周期图”带领孩子们探索果核的奥秘:“家门口的果核不仅能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和食品,更是家乡的宝贵资源!”通过有奖问答送出的山桃核手链,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对本土资源的自豪感,并以“大手拉小手,传承往下走”的方式,让农户重新认识到果核的珍贵价值。
图为实践成员为小朋友讲解相关知识
青春扎根:知识落地生“金”
“课本里的修剪技术真管用!”队员们跟随果农上山,将“保水保肥”理论转化为田间实操;在收购站,他们耐心向农户讲解优质品与普通品的分级标准;在直播间,他们用当地方言翻译专家建议,让技术更“接地气”。尽管手掌磨出薄茧,汗水浸透衣衫,但看到农户捧着分级好的果核露出笑容时,所有疲惫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不仅要让山货‘走出去’,更要让振兴思路‘扎下来’。”指导教师陈虎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初心。夕阳西下,队员们与农户约定“明年果熟时节再见”。未来,团队计划探索“山桃核+文旅”融合开发模式,让青春智慧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颗颗小小的果核,承载的不仅是产业增值的希望,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担当。
从田间到车间,从线下到云端,宁夏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赋能产业。这场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正为六盘山下的彭阳县写下充满希望的注脚。
图为实践成员与小朋友们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艳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