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黄森湧、吴敏荧、陈冬琪)当“舞鲤鱼”的灵动身影在记忆里渐成定格,惠东“鲤”想队研究“舞鲤鱼”的旅程也走到了最后一程。晨光里藏着未尽的思考,晚风里裹着要递出的心意——这一天,既有总结过往的沉淀,更有把热爱写进纸间的郑重。
“鲤”跃终章留痕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师指导下查阅资料
晨光漫过平海文化站,惠东“鲤”想队和包国滔老师围坐在一起,把这些天的点滴一一展开:“舞鲤鱼”起源脉络图、发展时间轴、创新构想草图,还有传承人访谈记录与街头采访记录。队员们从最初对“舞鲤鱼”道具展示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伴着锣声划出流畅弧线;从只知“舞”的表象,到听懂鳞片里藏着的平海故事。
“不只是学会动作与了解脉络,而是把握传承蕴意并努力让‘舞鲤鱼’走进更多人的心里。”包老师的话落在队员们心上,像鼓点敲准了节奏,成为队员们继续研究“舞鲤鱼”的不竭动力。总结会不是结束的哨声,而是让队员们带着更清晰的思路,把“舞鲤鱼”的魂,悄悄收进了行囊,播撒在更辽阔的远方。
2、片语藏尽“鲤”情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的明信片
最后一天下午,惠东“鲤”想队把亲手设计的明信片递给平海社区书记汪洁与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正面是灵动的“舞鲤鱼”表演画面,背面写满了这些天的点滴与情思——研究“舞鲤鱼”的故事和对帮助团队的汪洁书记、张站长和旖岚姐姐道上真挚的感谢。
▲图为团队写的明信片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的“舞鲤鱼”拼图
递出明信片时,掌心微微发热,就像这些天被文化站里的温暖和传承的力量包裹着一样。这不是结束,是队员们带着这份“鲤”想,把平海“舞鲤鱼”的故事继续讲下去的开始。
3、“鲤”声逐浪而歌
回顾“舞鲤鱼”“非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汪洁书记赠书拓路、民欣姐姐全程托举、旖岚姐姐贴心护航……前辈们以支持为桥,让我们触摸到“舞鲤鱼”“非遗”传承的温度与重量,从叩开研究之门,到推进实践落地,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助力。这份坚守与热忱,化作我们讲好“舞鲤鱼”故事、传承“非遗”的底气,更让我们懂得,文化传承从不是独行路,是无数微光汇聚,照亮传统与青春的双向奔赴 。
——彭朝霞
活动结语
阳为平海古镇镀上金边,惠东 “鲤” 想队的研 “鲤” 之旅虽暂告一段落,但 “舞鲤鱼” 的鳞片仍在时光里闪烁着微光。那些在文化站里翻阅的古籍、传承人指尖的鼓点、明信片上未干的墨迹,都已化作延续“非遗”生命力的种子。未来,无论是惠州学院的课堂里,还是更广阔的青春舞台上,这支年轻的队伍定会带着平海的 “鲤” 想,让灵动的鱼影跃过山海,让古老的“非遗”故事在新时代的浪潮里,唱得更响、传得更远。而这场与 “舞鲤鱼” 的相遇,早已不是简单的实践课题,而是刻在青春里的文化印记,见证着传统与年轻力量的温柔相拥,也预示着一场未完待续的传承之约。
撰文 │ 陈冬琪、吴敏荧
图片 │ 侯埌焜
一审 │ 黄森湧
二审 │ 彭朝霞
三审 │ 包国滔、穆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汶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