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李镓阳、于申博、高兴)近日,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赴宁夏两市社会实践团深入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对银河湾景区及银河村的种植养殖产业展开全面考察,深度挖掘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动实践案例。此次实践作为大学生 “三下乡” 活动的重要组成,团队成员以 “行走的调研者” 身份扎根基层,深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鲜活案例,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思考与力量。
羊肥枸杞钱袋鼓 棚满蔬果生金玉
实践团走进银河湾景区,与金讲解员交谈了解到:银河村是一个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导的村庄。近年间,银河村积极对产业结构予以调整,开展特色种植与养殖业务,以推动乡村实现振兴。实践团通过考察、走访获悉:银河村主要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养殖业方面则采取家庭养殖与合作社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格局。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银河湾景区。王华森 供图
在特色产业调研中,退役军人柏波的创业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这位扎根乡土的 “新农人”扦插育苗、搭建越冬冷棚等技术改进,使树苗存活率达90%,并建成日光温室与拱棚各六栋。银河村的无花果产业带动20余户村民就业,年产值超百万元。“ 在种植产业方面,柏波引入的无花果种植无疑是银河村的一张特色名片,达成了技术创新与农旅融合的有机统一。”讲解员自豪地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当地宣传片。王华森 供图
银河花海邀客至 农家笑靥甜似蜜
七月的银河村,万亩湿地铺展绿意,清风拂过带来草木清香。。实践团漫步其间,沉浸式感受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银河湾景区内,队员们亲身体验“蔬香门第”亲子农场、科普长廊以及火车创意餐厅等项目,调研学习银河湾生态旅游区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蔬香门第亲子农场项目。王华森 供图
“银河村位于黄河流经宁夏的最后一站,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我们被誉为被誉为“黄河金岸第一村”,讲解员介绍到。银河湾景区占地9600余亩,含湿地-草原-沙漠复合景观;记录鸟类76种,包括灰鹤、白天鹅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实践团通过与景区经营者、参与农户深入交流得知,银河湾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动机制,吸纳26户农民参与经营,户均年增收180万元,成为石嘴山市18家A级景区中“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样板,带动周边村庄复制其模式,实现资源整合与村民共富。银河湾地区秉承“以湿地生态为根本,以民俗节庆为韵味,以农旅融合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独特的发展路径给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黄沙退场绿意延 一渠碧水谱新篇
生态治理是银河湾发展的 “根与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实践团系统学习了银河湾从沙化湿地到生态宝库的蜕变历程。:20世纪80年代,银河湾曾因村民过度放牧、开垦河滩地导致湿地荒漠化。2019年起,通过“自然恢复为主+社区协同共治”治理方式,天然红柳林从零星分布扩展至3000亩:鸟类从零星观测增至324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数量从50只增至5000只。成为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实践团成员用镜头记录下灰鹤在沙洲上翩跹的灵动
身影,带队教师则与讲解员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生态治理机制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详细梳理当地的成功经验。
▲图为实践团与讲解员交流银河湾生态治理现状。王华森 供图
盛夏的黄河西岸,3000亩红柳林浸透夕阳,芦苇荡间浮动着候鸟的皎白。目睹银河湾生态治理后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队员们感触良多:昔日黄沙漫天的盐碱地,如今已蜕变为“绿的像梦一样的地方”。银河湾以生态治理带动经济发展的优秀成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每一位成员的坚
定信念。
▲图为实践团在银河湾文化广场前的合影。王华森 供图
在此次银河村之行中,实践团成员不仅见证了银河村多元特色农业的蓬勃生机,深入理解了 “生态旅游 + 乡村振兴” 的创新发展逻辑,更亲身感受了生态治理带来的乡村蝶变。。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队员们表示将怀揣着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忱,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持续探索生态保护与农业旅游融合的可持续路径,让青春智慧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