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粒粒无忧”守护工程团队深入隆平水稻博物馆开展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17 21: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生海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南财“粒粒无忧”守护工程团队深入隆平水稻博物馆开展调研

为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推动粮食安全科普与行业调研深度融合,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粒粒无忧”守护工程团队湖南分队于8月13日走进位于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此次调研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旨在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和实地体验,让粮食安全的种子在公众心里发芽,让科学储粮的钥匙交到更多人手中。

隆平水稻博物馆是我国乃至全球首个以水稻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由“水稻历史与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三大基本陈列组成,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展馆依托隆平高科技园,以现代展示技术与稻作实物场景相融合,完整呈现了从史前稻作起源到现代智慧农业的发展脉络,被誉为“稻作文明殿堂”。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盘敏介绍,“袁隆平院士在博物馆附近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建立这个博物馆,是希望有一个窗口,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袁隆平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稻作文化和农耕文明,更好地宣传中国杂交水稻科技成就。”

团队成员首先进入了“水稻历史与文化”展馆,5300年前的炭化稻谷、秦代米升、马王堆汉墓稻谷、唐代曲辕犁、清代谷印等1200余件文物,全景式讲述从史前野生稻到精耕细作、再到机械化栽培的万年稻作史诗。走进这里,像在时光长河里“顺流而下”,真切体会到“湖广熟,天下足”不仅是古人的自豪,更是今人端稳饭碗的底气。

在“水稻科技”展区,一条动态时间轴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育种与粮食政策的演进:从高产矮秆品种推广、杂交水稻突破,到绿色超级稻、耐盐碱稻问世,再到最新分子设计育种成果。展柜陈列着不同年代的政策文件、稻种标本及粮票、购粮本等实物,直观呈现了政策与科技协同保障粮食安全的历史轨迹。更特别的是馆内的46组互动多媒体、环幕影院、360°全息种子墙,用一位小女孩的梦境串联播种、育秧、分蘖、抽穗、灌浆、收割、仓储、加工的完整链条。团队成员戴上AR眼镜,亲手“驾驶”虚拟插秧机,又在氮气储粮仓里“抓虫卵”,在笑声中懂了:科技让每一粒米都能“走得更远、睡得更好”。

图为参观储藏粮食流程图展示。刘紫睿供图

最后走进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展区。袁隆平出生证明、安江农校实验室复原、首批雄性不育株标本、超级稻种子墙,以及各国赠予的稻谷样本,完整呈现“禾下乘凉梦”与“覆盖全球梦”的实现轨迹。站在230粒大穗的复制品前,仿佛回到1961年那片试验田——“人就像稻穗,越低头越饱满”,这是袁老留给后代的精神稻种,也是团队成员此行最大的心灵收获。除大量见证杂交水稻事业的珍贵历史文件和袁隆平院士个人生平档案外,一些生动传神的科研场景再现和互动科普体验也令博物馆增色不少。有这样一具雕塑:透过晨光,只见袁隆平院士躬身稻田,注视着金色的稻田,面露微笑。这一情景雕塑,再现了袁院士扎根农村搞科研的工作瞬间。展馆通过场景复原与多媒体互动,介绍了从传统土圆仓、苏式仓到现代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的升级,并演示了低温储粮、氮气气调、智能通风等智慧粮仓技术。同时,展区还陈列了陶制储粮罐、草木灰防虫包等传统防潮防虫器具,体现科技与传统在粮食安全中的交融。

调研过程中,团队面向参观者开展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储粮害虫防治方法、绿色储粮技术认知及粮食安全关注度。受访者覆盖不同年龄层。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较高认知,但对具体储粮技术了解有限;不少受访者表示,通过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加深了对粮食生产、储备与保护全过程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展区,刘紫睿供图

隆平水稻博物馆以丰富展品、沉浸场景和现代展示手段,为公众提供了系统了解稻作文化、科技创新与粮食安全的平台,成为粮食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表示,此次调研不仅帮助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稻作文化的历史脉络,也直观感受到现代储粮技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一位成员感慨:“从一粒种子到满仓稻谷,我们不是简单地看展,而是把博物馆变成了一个可交互、可共创的粮食安全实验室。”

未来,“粒粒无忧”团队将奔赴全国多地,走进粮库、企业、教育基地,把一线调研做成“数据库”,再把“数据库”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科普产品,让粮食安全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生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