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暖阳照乡野:一堂为“小苗”撑起保护伞的普法课

发布时间:2025-08-17 21: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瑜   阅读 86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无为市泥汊镇,留守儿童比例高、家庭监护相对薄弱、法律意识亟待提升的现实问题,如同一道隐形的“褶皱”,影响着乡村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切实回应这一关切,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无为市泥汊镇“享学”志愿服务团主动担当,精心策划,联合无为市司法局,将一堂关乎生命尊严与权利守护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普法课,精准送达日新村夹河小学五年级教室。

此次活动的核心目标,直击痛点:不仅要让乡村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清晰知晓自身享有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核心权利,更要帮助他们擦亮眼睛,精准识别潜在侵害行为,牢牢掌握关键时刻的求助路径,为懵懂的“小苗”们撑起一把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法律“保护伞”。

上午9时,教室内座无虚席。 “享学”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早已提前布置好场地,调试好设备,并协助司法局工作人员分发图文并茂的未成年人保护手册。 主讲人武道平律师以乡村孩子们身边鲜活的真实案例为引,将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精髓娓娓道来。讲座紧扣“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核心,从校园里可能发生的霸凌现象切入,志愿者们配合着PPT展示生动的漫画场景,引导孩子们深刻认识到: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天条,而是时刻守护在身边的“隐形卫士”。

案例敲警钟,法网层层织密责任

武律师结合令人警醒的实例,系统拆解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多元责任链条:他尖锐指出,乡村信息相对闭塞,不良网络信息更容易趁虚而入,社会层面必须持续净化网络空间,对侵害儿童的犯罪“零容忍”; 家庭是无可替代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或监护人必须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即使远行务工,关爱与责任也不能缺位;学校则是关键屏障,必须有效预防欺凌、保障校园安全无虞。

当讲到国家层面为困境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建立的专项关爱保护机制时,孩子们听得格外专注,眼中闪烁着期盼。 “国家知道你们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坚强,但更关心你们遇到的困难和心底的需求。”武律师的话语铿锵有力。“享学”团队的志愿者适时补充道:“就像我们志愿者哥哥姐姐常来学校一样,法律和国家也在用很多你们可能看不见的方式,努力保护着你们。” 从社会、家庭、学校到国家,一张环环相扣、密不透风的立体保护网,在孩子们眼前徐徐展开。

新法亮点明,守护切切在身边

武律师化繁为简,用孩子们的语言点明新法“新”意:增设“政府保护”专章,是国家在“兜底”保障;设立“网络保护”专章,为“小网民”们抵御不良信息、防范沉迷构筑坚实高墙——他幽默举例:“法律说了,游戏平台不能在凌晨偷偷给你们开‘后门’!”讲到具有震慑力的“强制报告制度”时,他神情严肃:“老师、医生、村居工作人员,如果发现你们可能受到伤害的线索,必须马上报告!知情不报就是失职!”

武律师和志愿者们共同强调,这些规定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孩子们每日的校园生活(如同学相处)、家庭生活(如父母沟通)、网络世界(如游戏时间)以及人身安全(如独自在家)息息相关,是触手可及的“保护伞”。 “原来游戏不能玩太久,是法律在保护我们的眼睛和健康啊!”一个男孩恍然大悟地小声对同伴说。 “那个报告制度真好,以后要是看到有同学被欺负,我知道老师必须管了。”另一个女孩认真地点点头。 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那些看似冰冷的法条,正默默守护着他们的嬉戏、学习和每一份安全。

留守心照亮,法援昭昭聚暖阳

作为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留守儿童是绕不开的关切焦点。武律师着重解读了新法对留守儿童的特殊保护:要求建立详实的信息档案,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明确委托照护人的具体责任,杜绝“只托不管”;特别强调保障情感需求,让关爱不因空间阻隔而缺席。他铿锵有力地鼓励道:“孩子们,法律赋予你们的权利,是你们最有力的武器!遇到任何让你不舒服、受委屈的事情,无论是被嘲笑、被欺负,还是家里遇到困难,都要勇敢说出来!及时告诉信任的老师、找村里的干部,或者记住这两个号码——‘12355’(青少年服务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外地手机加拨区号0553)!”

“享学”志愿服务团的队长现场举起醒目的热线号码牌,志愿者们走到孩子们中间,将印有联系方式的卡片郑重地交到每个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手中,并耐心讲解拨打方法。 这份来自法律的庄严承诺,配合着志愿者温暖的笑容和坚定的支持,为在场的留守儿童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勇气与力量,不少孩子紧紧攥住了手中的卡片。 “我记住了,12348,0553!”一个平时有些腼腆的留守男孩大声重复着,眼神里多了份笃定。

法雨泽乡土,幼苗汲汲向阳生

“享学”志愿服务团精心组织的此次活动,远不止于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 它是法治精神向乡村最基层的生动延伸,是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回应需求的切实行动。它深刻回应了乡村未成年人保护中存在的监护缺位、意识薄弱、求助渠道不畅等现实困境,旨在为乡村振兴的未来生力军夯实法治根基。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异常热烈。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提问,志愿者们穿梭其间,收集问题纸条,引导有序发言。 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生鼓起勇气递上纸条:“武爷爷,如果邻居总骂我是‘没爸妈的孩子’,很难听,法律能管吗?我该怎么做?”——这稚嫩却饱含痛楚的疑问,正是法治之光穿透乡土、照进孩子心田最珍贵的回响,也尖锐地揭示了乡村环境中针对留守儿童的语言暴力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武律师和志愿者立即给予明确回应,解释了这属于侮辱行为,指导她如何收集证据(如录音、请在场人作证)并向老师、村委会或直接拨打12348求助。

当乡村的孩子开始懂得法律不仅是约束,更是捍卫尊严与幸福的盾牌;当他们开始尝试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法治中国的参天大树便在最广阔的乡土上扎下了更深的根系。呵护每一株“小苗”在法律阳光下无畏风雨、茁壮成长,就是守护中国乡村最蓬勃、最坚韧的希望。“享学”志愿服务团的旗帜在校园里飘扬,他们承诺,这堂“撑伞”的课,只是开始,后续的关爱与法律支持将持续跟进。

撰文|潘瑜

图片|宫诗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