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农学院 “拓荒薪火・寻兵团农业红色足迹” 实践团队,踏上新疆三场丰收农业科技基地的土地。田埂边棉苗舒展新绿,不远处纺织厂流水线奔腾,在第一师阿拉尔市,我们以脚步为笔,在土地的纸页上,书写对 “扎根” 的领悟。
十六团十六连的棉田,是一部活着的奋斗史。老农指着滴灌带讲述 “荒漠变绿洲” 的奇迹,老一辈军垦人伫立田间,共同回忆往昔、讲述时代进步。从用双手耕耘,到借科技丰收,昔日盐碱地如今亩产千斤,每一寸土壤都浸透着军垦人 “向沙要田” 的韧劲。而纺织厂的智能车间里,机器轰鸣间,仿佛能听见老军垦手纺车的余韵。从手工采摘到全产业链升级,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 “一分耕耘” 的坚守。新老垦荒者在 “汗浸泥土” 与 “科技赋能” 的对话中,让军垦精神借数字羽翼延展 —— 青春智慧正化作新一代 “数字坎土曼”,在边疆沃野续写耕耘新篇。
▲团队参观老一营
老一营的土坯墙,斑驳如岁月的皱纹。历经半世纪风沙的土坯营房,墙皮剥落处仍能窥见当年垦荒者 “人背肩扛建家园” 的痕迹,一张张照片是当时生活最难忘的写照。墙前,老兵颤抖着展示褪色的军功章,“当年住地窝子,喝雪水,就想着给后代留片好地方。” 那些关于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不是陈列馆里的文字,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让 “扎根” 有了更厚重的传承注脚。
▲十团大治渡槽
站在渡槽之下,流水潺潺滋养着万亩良田,依旧奔涌,只是不再单靠人力硬扛。这座老设施在科技加持下焕发新生,与现代农业基地形成时空对望,既载着往昔的血肉温度,又流向更精准高效的未来,恰如军垦精神的传承:老一辈用血肉之躯筑起基业,新一代以创新思维续写华章。
▲十六团合影留念
归途回望,阿拉尔市的灯火渐次亮起,风裹着沙砾扑来,混着渠水腥甜与旧时光的汗味。脚边坎土曼的锈迹里,还嵌着前辈掌心的温度。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军垦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棉苗破土的倔强,是老兵皱纹里的赤诚,更是每个接力者脚下的土地,是这片承载奋斗与希望的大地生生不息的力量。未来,团队成员将以青春之姿,在时代赛道全力冲刺,让青春在传承中闪光,让军垦精神在新农垦浪潮里翻涌更壮浪的波澜,在实干中生长出更蓬勃的未来。
撰文 | 马兰 马天泽
图片 | 李亚鹏 王宇嫣
一审 | 任冬涵
二审 | 张欣欣
三审 | 肖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亚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