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通讯员冯梓铭 徐佳楠)2025年7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寻,雅句传薪”实践团队走进连云港赣榆区墩尚镇河疃村新文明实践站。团队以古典诗歌为纽带,聚焦诗教传承,通过意象解读、航天联结、汉字探秘等创新形式,为当地小学生开启一场生动的文化寻访之旅。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戚艺娴供图
首站的诗歌课堂便以细腻解读叩响童心。团队成员庄子涵以王建《十五夜望月》开篇,流利的朗诵让孩子们瞬间沉浸诗韵,随后逐句解析诗歌主题。面对低年级孩子对“羁旅情怀”的理解难点,她未急于灌输,而是巧引孩子们熟知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诗为桥,孩子们渐悟游子思乡意境;细析“桂花”“望月”等字词,结合民俗意象阐释文化符号的情感承载。生活化的诗解,让千年月光流淌成孩童指尖可触的温热。
图为实践成员朱文文讲解《梦天》。赵安琪 供图
当月光里的乡愁在孩子们心中渐次铺展,实践团队又将视野从诗中的人间烟火引向浩瀚星空。实践成员朱文文以李贺奇幻诗篇《梦天》为引,借生动动画与细致解读,共赴千年“宇宙之约”。屏幕上,古人“逐梦九天”的诗中浪漫与科研者用火箭、空间站探星的现实交辉。她重点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说明其既承载前沿科研,更圆了古人“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夙愿。从李贺诗笔到长征火箭尾焰,中华文明对宇宙的追寻从未停止。当孩童掌心摩挲飞船纹路,诗歌幻梦已烙为星辰大海的航标。
星空畅想尚未落幕,教室里的知识探秘已悄然开启。团队成员赵安琪设计的识字小游戏,将汉字卡片藏于教室各处。孩子们兴奋寻卡,找到后朗声诵读,在游戏中巩固重难点字词。她对积极作答者及时表扬,对胆怯者耐心鼓励。奖品设置点燃参与热情,让孩子们在试错中培养自信与勇敢。寻宝游戏中的雀跃身影,正是汉字从冰冷符号蜕变为诗意伙伴的明证。
汉字的温度还在指尖流转,另一场充满巧思的实践体验已接力登场。实践成员戚艺娴带来的传声筒游戏让课堂笑语不断。孩子们两两分组,手握底线相连的纸杯,凝神倾听声响再接力传递。简易道具成了“秘密通道”,默契配合让消息在课堂流转。活动后,戚艺娴科普传声筒科学原理,告知生活处处皆学问。朴实装置承载的不仅是物理震动,更是文化接力中滋长的默契与勇气。
那些被月光浸润的童心、为星空点亮的好奇、因汉字雀跃的身影、借协作生长的默契,都成了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而这并非终点,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以古典诗歌为舟,以创新形式为帆,走进更多乡间课堂,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童心土壤里,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繁茂枝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