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钢焕彩展新颜,乡音叙志谱华章——“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用南京方言讲述“十四五”成就

发布时间:2025-08-17 23: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子涵   阅读 64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通讯员冯梓铭 李王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始终是不变的遵循。2025年7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苏写新篇” 方言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南京方言为独特纽带,讲述南京在 “十四五” 期间,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的亮眼成就,试图让冰冷的科技故事在充满烟火气的江淮官话中鲜活起来,搭建起大众与城市发展成果间的情感桥梁。

图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王馨 供图

活动现场,团队成员王馨操着一口地道的南京话,瞬间便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面对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内的“双碳”目标互动装置,她随即开启了生动的讲解模式。“十四五这块,梅钢最具标志性的东西,要数梅钢的工业板块、旅游区、钢铁LAB管理层的常态目标、沟通方式”。从连铸浇注自动处置技术的具体原理,到智能技术如何深度融入钢铁生产的全流程,团队成员王馨把原本晦涩难懂的科技概念,巧妙转化成通俗易懂、且带着南京话独特韵味的表达。

谈及装置背后的技术支撑,她特意提高声调介绍道:“这个装置可不是个花架子,是相当有分量的玩意儿!”在配合现场动画演示的过程中,梅钢在5G + 工业互联网架构下的智能化升级路径,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钢渣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实用的铺路材料,易拉罐又历经怎样的循环流程实现回炉再利用,这些原本抽象的过程都变得直观可感。而南京方言自带的独特韵味与生动的口语化表达,就像给冰冷的科技装置精心裹上了一层温暖外衣,让人们在聆听中深刻感受到科技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成员王馨参观钢铁厂。王馨 供图

7月5日,团队成员王馨回到南京市浦口区的外公外婆家,一场以“咱家这五年的成长与变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温馨氛围中展开。祖孙三代围坐在一起,话题自然聚焦到梅钢的变迁上,也唠起了南京“十四五”发展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具体改变。

外婆缓缓打开话匣子,回忆往昔岁月:“在过去的年代里,南京有个钢铁厂,很多工人都在那个地方辛勤干活。那会儿工人们忙完活儿,刚刚看到自己的鼻子都是黑黑的,回到家里一瞧,脸上也沾满了黑灰。”话语中,满满都是对过去艰苦工作环境的深切感慨。

到了舅舅这辈中年人发言时,他脸上透着欣慰的笑容:“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智能机器代替了大量的人工操作,就像去年厂里的电脑就能精准完成复杂的生产工序,工人们的工作强度大幅降低了,收入也比以前高了很多,家庭生活品质也随之得到了明显提高。”话语之间,是对当下生活切实改善的满足与喜悦。

弟弟则兴奋得手舞足蹈,兴致勃勃地描述着眼中的梅钢新貌:“现在的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就像一个超大型的科学乐园,里面的生态互动装置设计得充满趣味,特别好玩。”童言童语里,满满都是对科技与生态融合新场景的喜爱与向往。

三代人接力讲述,不仅串联起梅钢从传统工厂到绿色智能文旅地的精彩蜕变历程,更生动展现出在南京“十四五”发展浪潮中,普通百姓生活所发生的真切而具体的变化。这场充满温情的家庭分享活动,让实践活动彻底摆脱了生硬的记录形式,字里行间满是真情实感与纪实温度,也让团队成员得以深刻触摸到城市发展在家庭维度留下的鲜活印记。

图为实践成员王馨参观钢铁厂。王馨 供图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南京方言成为沟通时空的独特桥梁,一端紧紧系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岁月沉淀,一端稳稳连接着前沿的科技脉动与创新活力。当熟悉的乡音与鲜活的创新故事相互交织,原本冰冷的科技成就便褪去了专业外壳,化作带着生活烟火气的生动叙事,让城市发展历程在代代相传的熟悉腔调中愈发清晰可感。这种别具匠心的实践形式,不仅为方言传承搭建起了新的平台,更让科技发展成果以最亲切自然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融入日常生活。

作为“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的开篇之作,南京片区“十四五”成就方言实践活动已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未来,团队还将持续以方言为创作源泉与情感纽带,让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随着乡音远播四方,为时代发展赋予温暖而厚重的底色,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