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号召,2025年7月18日至21日,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硅小蒜科技助农团深入探访淄博市桓台县,以青年视角记录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调研发现,科技赋能、文化活化、产业升级正成为当地发展的三大引擎,一幅“土地焕新、农技革新、文化焕彩”的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恒台县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的结合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缓倾,县内大小河流11条,马踏湖等优秀水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资源使得桓台农业得以多样化发展。因此,实践团深入桓台,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各村镇走访研讨,以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初访典范崔楼:土地流转+数字农产,激活乡村新活力-智慧农业示范村的创新探索
在崔楼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娓娓道来,为实践团揭示了土地流转带来的深刻变革。崔楼村实行集体种植土地流转制,由大队书记牵头将土地向外承包,且承包土地种植作物多种多样,并采用智能化耕作,改变了村民传统的耕作模式。
此外,为确保土地流转后的农田管理有序高效,崔楼村实行村民分组制度。每组设置小组长和组员,由小组长召集会议、发布指令,全面负责农田的日常管理与事务协调,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有人问,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推进。同时,农户-农村-农业合作社的模式也将确保村民拥有稳定收入,不用再过之前“苗怕虫咬,地怕荒草,田怕无收”的生活。土地流转则让村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不仅可以打打零工,还能参加村内各种文娱活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经村民介绍,实践团了解到,在崔楼村的发展中,泓基农业合作社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村书记的对接下,通过“集体统筹+企业承包”模式,全村1300亩土地交由泓基农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经营,一度为乡村发展注入了丰富资源与强大动力。同时也为大学生与当地留乡青年提供岗位,促进了人才回流与乡村人才储备。基于此,硅小蒜科技助农团来到了泓基农业基地调研,聚焦智慧农业在基层的真实发展图景。
据技术人员介绍,基地整体布局为“一心两园”,“一心”是数字农业控制研发中心,“两园”则为生态果树种植园和绿色蔬菜种植园。其依托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运用农田精准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实现科学标准化种植管理,还采用“数字农业+研学”“数字农业+观光”等融合模式,推动了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应用。
同时,基地已打造出“泓基悦色”“渔洋悦色”等知名品牌,涵盖葡萄、黄瓜、玉女圣果等丰富多样的果蔬,并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字展览中心设电商数字直播间,开展公益助农直播及团购、零售业务;且配备智能重力感应电子足球场等特色数字化板块,“采摘+研学”模式吸引游客。
大棚种植地更是配有温室环境数据采集系统,并采用以色列专利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智慧化管理。作为国家级3A景区,园区占地2000多亩,生态果园、采摘园及萌宠乐园等一应俱全,推出的研学活动助农增收的同时拉近智慧农业、非遗文化与儿童的距离,数字化正让传统农场焕发出新生机。
再探西巴古村:非遗传承+智能农机,老村焕发展新颜-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活化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非遗文化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其独特的魅力与蓬勃的活力,深度激活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解非遗,宣传非遗,助农团踏入西巴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深度调研,希望能为结合非遗文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注入新动力。
据了解,西巴村推进土地流转,土地外包种植玉米等作物,每亩价格1100多元,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为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且村里广泛应用智能化、机械化耕种方式,智能农机精准作业,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播种质量和产量,解放劳动力,保障粮食安全。针对老龄化问题,村里打造长者食堂,子女通过捐款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爱,八十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六十岁以上老人每餐仅付两元,真正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文化传承方面,经当代传人介绍,集贤院是市、县级非遗文化代表,始建于明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修缮保护成为免门票旅游景点,节假日吸引众多游客,是乡村旅游亮点,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非遗与科技织就出的振兴纽带,正使古村展现出新韵。
终嗅乌北古香:村史记忆+特色产业,留住乡愁促振兴-传统产业与乡土文化的双重守护
目光来到桓台起凤镇乌北村:莲藕飘香的“乌北智慧”,此刻正在上演老技艺碰撞新产销。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着重参观村史馆,馆内陈列着石锤、犁车、脱粒机、灌溉设备等展品,为成员们活现了从石磨到智能滴灌的农具演变史,见证着乌北村农业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百年跨越,更也承载着村民对家园的情感与文脉传承。
针对特色乡村产业—白莲藕种植建设,村内研发生态种植技术体系,现已建立产地直供销售网络。“现在种藕也要讲技巧!”白莲藕种植大户孙爷爷为实践团成员们热心讲解展示自己在田间管理和品种改良上的独到方法,如通过摘掉枯黄荷叶梗部“帮助莲藕呼吸”;再或者采摘出的嫩藕由荷叶包裹,经冷链直送食品厂。据孙爷爷自述,自家承包十亩地,鲜藕年产量高达四五万斤,可由村内物流供销到各地。且荷叶茶、藕粉等深加工产品也广受欢迎。
据了解,乌北村对于产业特色发展极为重视,鲜藕丰收后直接大厂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避免滞销风险,同时促进产业链精细化发展,助力农户种植技术升级,保障村民收益的同时还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承载着乡村文化印记的产销模式创新,正在助力农业现代化推进和乡村振兴发展。
本次桓台实践之旅,成员们深入了解桓台各具特色的代表乡村在文旅资源开发与传承、农业种植与管理、现代化产业链发展等方面的相应举措,逐渐明确基层乡村的真实需求和现状,深刻现代化科技助力、产业升级以及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智慧农业是产业升级核心,非遗保护激活乡村内驱动力。这将有助于团队将经验凝练成乡村振兴科技赋能方案,以有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用青春智慧点亮更多乡土梦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丛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