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乡音话天工,解码民生新图景——“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访无锡发展足迹

发布时间:2025-08-17 23: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子涵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通讯员冯梓铭 徐佳佳)2025年7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无锡梁溪空天产业园,开展“十四五· 苏韵叙新篇”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亲切的无锡方言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深入走进梁溪空天产业园实地探访,主动走访当地的市民群体,细致挖掘无锡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在科技发展与民生改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用心探寻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清晰脉络。

“大家望望,格只大火箭,夯么郎当有气势!俚不光是无锡宁个骄傲,更是阿拉‘十四五’科技发展个明星项目!”站在产业园外那座高大的巨型火箭模型前,团队成员蒋添怡用一口地道又亲切的无锡话介绍着。当熟悉的乡音与硬核的航天重器相遇,方言特有的鲜活灵动与科技成果的严谨硬核相映成趣,既让这些尖端的科技成果接上了生活的“地气”,更让在场的听众在方言独特的语调与韵味里,真切读懂了科技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深层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梁溪空天产业园外宇航员雕塑景观。蒋添怡 供图

首园区内,紫微科技的飞船智能制造基地已投入使用,配套的太空飞船主题博物馆同步对外开放。150万平方米的场地正“连命豁出去咧”加紧建设。不仅如此,今年2月,梁溪区关工委与科协在此共建的青少年科普基地正式揭牌,依托真实的航天器总装测试资源,为孩子们打开空天梦想的大门。“格个科普基地灵个,让小囡看得见、摸得着!”团队成员们不禁感慨,乡音里裹着对科技温度的触动。

图为实践团队走访梁溪空天产业园研制基地外景。蒋佳芸 供图

科技的光芒,本就该借着乡音的温度,悄悄照进锡城百姓日常的烟火生活里。从7月6日到13日这几日间,团队成员走进城市的街头巷尾,穿梭在熟悉的市井之中,用亲切地道的无锡方言与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们促膝交谈,耐心采访,认真聆听着“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那些实实在在落在他们生活里的改变与收获。

“现在上学坐专线车,一路上笃笃定定,别提多灵足咧!”孩子们聊起身边的交通变化,眼里满是藏不住的雀跃与欢喜。在梁溪河畔悠闲散步的李阿婆,说起生活的改变感触更深:“你看现在太湖蓝藻少咧,河里的水也清咧,社区助餐点8块洋钿就能吃得饱饱的,这日子过得舒心又踏实!”中年人则真切觉得手里的饭碗更稳了——物联网产业带起了一串大大小小的企业,收入悄悄涨了,日常出行的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年轻人更是觉得无锡这座城市越来越有奔头,租房压力小了不少,新兴领域的岗位也越来越多。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口中的声音里,藏着无锡从日常琐事到产业格局的全方位蝶变,道尽了“十四五”发展给锡城百姓带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十四五”的春风,早已轻轻吹暖了锡城的每一个角落,落在了每个人的生活里。

从产业园里矗立的巨型火箭模型到街头巷尾间百姓生活的点滴变迁,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语脉赓续,文绽新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此次走访中真切触摸到了无锡“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发展的强劲脉搏。科技领域的跨越式突破与创新,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而交通出行的便利、生态环境的改善、养老服务的优化、就业岗位的增加、教育资源的提升等民生领域的显著变化,恰是城市发展成果中最温暖、最动人的注脚,见证着发展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图为梁溪空天产业园外“梁溪”火箭模型。戴欣彤 供图

未来,实践团队将带着此次调研的收获与感悟,继续以亲切的乡音为钥匙,尝试打开更多城市发展的密码,用心记录下科技赋能城市进步、民生向阳而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让发展的温度与文化的韵味在乡音中持续传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