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芒果裹上辣椒粉的脆响通过真空包装传向北京,当上海白领的午后茶点变成南宁酸嘢李果——在中山路斑驳的店铺里,一场由微信接单引发的酸嘢“出圈”实验已悄然持续三年。7月4日,广西师范大学邕酸薪承实践团队走进“一中玲姐酸嘢”,探寻这家三十年老店用手机撬动全国市场的创新之路。
图为一中玲姐酸嘢店及店主玲姐
在南宁云亭街经营三十余年的“一中玲姐酸嘢”,凭借口口相传的口碑成为本地酸嘢界“活招牌”。创始人玲姐自上世纪80年代下岗后,用三千元启动资金从校门口摆摊起步,如今已发展出三家店面。面对数字化浪潮,玲姐虽未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却巧妙利用微信搭建直售渠道:顾客通过微信下单后,店员当天制作真空包装酸嘢,由顺丰空运发往全国。北京、上海、深圳订单络绎不绝,旺季日发货量超千斤。
图为店主玲姐接受团队访谈
玲姐坚持“季节限定”理念,按月份调整水果品类,李果、芒果等食材均凌晨采购确保新鲜。她坦言拒绝过政府办厂提议:“赚够两餐就好,不想压力太大。”如今手艺已传至儿子儿媳,但家族仍坚守手工小规模经营。谈及非遗身份,玲姐淡然表示:“做好本分就行。”这份匠人精神,恰是酸嘢技艺入选广西非遗名录的核心价值。(撰稿:杨月华 图片:赵婧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雨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