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陈俊好)2025年7月9日,在云浮市新兴县图书馆里,东扬队有幸邀请到三位不同身份的朋友,开展三下乡资助采访活动。这三位朋友,分别是受过国家资助的应届毕业生小夏、云浮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小薇以及高三学子小梁,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与观察思考,深入解读教育资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地成效,也为乡村教育帮扶工作注入了青春视角。
▲图为队员们收集资助相关信息
毕业生小夏:资助是 “救命稻草”,更是公平的 “摆渡船”
受过国家资助的应届毕业生小夏坦言,那些资助于她而言,更像一根“救命稻草”。她的老家在农村,父母靠几亩地的收成供养她和弟弟上学,近万元的学费与住宿费几乎相当于家里大半年的收入。直到小夏拿到了国家助学金,基本覆盖了生活费;学费则通过助学贷款解决,毕业前无需支付利息,才得以安心求学。而资助政策带来的,远不止经济上的缓解,更让她从自卑转为坦然。如今的她,正在备考公务员,期望将来“好好干,把这份支持还回去就好。”对于正在申请资助的学弟学妹,小夏想说,不必犹豫或不好意思,政策本就是为帮大家跨过经济难关而设,更该把精力放在如何用好这份支持上。有疑问直接咨询,就能少走弯路。回望这段经历,小夏觉得资助政策最珍贵的是“公平”。它让出身普通的学生不必因经济问题错过本该拥有的机会。在她看来,这些资助从来不止是钱,更是让人们相信努力是有用的。不管家里条件如何,只要你想读书、想变好,就会有人帮你搭把手。这,或许就是政策最温暖的地方。
▲图为队员采访毕业生小夏
教师小薇:对专科生而言,资助是 “我能行” 的底气
来自云浮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的小薇老师指出,专科生尤为关注的是能否靠技能立足。在他们看来,资助政策所赋予的,远不止是经济上的援助,更是“我能行”的底气。尤其当资助政策能够跟着学历提升走,为他们提供一种可预期、可把握的确定性时,这种保障远比单纯的金额数字更能让他们安心。基于此,小薇老师建议,在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时,东扬队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本科院校更要兼顾专科的学生。宣传中需多用贴近各群体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从身边人的经历中产生共鸣,也让家长们能明白,求学的花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另外,对于专科生,应重点突出技能与资助的结合点,例如考职业资格证的补贴、企业实习的资助等,这些比笼统的政策条文更有吸引力。“说到底,资助宣传不是告诉他们有什么,而是让他们相信,借助这些支持,自己能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小薇老师补充道。
▲图为队员采访教师小薇
高三学生小梁:从 “不敢想” 到 “敢规划”
高三学生小梁此前对大学资助政策一无所知。家境普通的她,曾担心高考后无力承担学费,只能寄望“找亲戚凑”。如今有政策托底,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仿佛松动了些,终于敢考虑理想方向。不过,小梁也有顾虑,这些政策虽听起来不错,但实际申请起来会不会格外繁琐?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又该向哪里提交?会不会因为缺少一份证明就导致申请失败?她希望这些流程能解释得更细致些,可以明确标注哪些材料是必备的、哪些可以替代,这样才能让人更安心。她觉得,如果能有专门的答疑群,方便随时咨询问题,大家或许会更愿意去了解这些政策。毕竟对他们而言,“知道有政策”仅仅是第一步,“敢于申请且能够成功申请到”,才是最为关键的。
▲图为队员采访高三学生小梁
此次三下乡采访活动中,三位嘉宾的分享既展现了资助政策在基层的实效,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方向。让政策宣传更接地气、流程更透明,让每一个像小夏、小梁,即想读书、想成长的学子一个支点,让梦想不被现实压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海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