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师大音院学子三下乡|非遗与美育共美,青春为基层添彩

发布时间:2025-08-17 21: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芷钧 文馨逸 彭宏远 向寅 陈彦孜 郑佳妮 周楚盈   阅读 3.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李芷钧、文馨逸、彭宏远、向寅、陈彦孜、郑佳妮、周楚盈)2025 年 7 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跃而声・跃响广师” 志愿服务队为期十天的三下乡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依托该校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的专业优势,结合国家级大创《“紫韵 AI・创艺乡教”—AIGC 赋能河源紫金乡村音乐教育计划》项目内容,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图为义教组与孩子们的合照

在公益义教方面,服务队为孩子们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课程。课程涵盖唱歌、声势律动、音乐创编、舞蹈等艺术门类,以及植物拓印、蜡染等非遗传承课程,还有画脸谱、心理绘画、武术等多元内容。​

在非遗传承类课程中,孩子们亲身体验蜡染、植物拓印,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创意手工与脸谱绘画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曼陀罗绘画、音乐创编、声势律动等艺术表达类课程,助力孩子们释放情感;红色教育课程通过故事讲解、红星制作、红歌传唱,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舞蹈、儿童戏剧表演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表现力与协作力,跆拳道训练则起到了强健体魄、塑造品格的作用。这些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与艺术感知中,深入触摸文化根脉,有效激发了他们对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这些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与艺术感知中,深入触摸文化根脉,有效激发了他们对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图为课堂上的作品展示

调研工作聚焦客家山歌传承,服务队专访了黄立勤、陈耀南、欧阳山、丘雪云四位老师。访谈围绕传承历程、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展开,深入探寻他们与客家山歌的结缘故事,了解吸引年轻群体的实践做法,以及对传统山歌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黄立勤与山歌相伴半世纪,从剧团到文化馆,坚信 “山歌源于生活,面对传承困境,他力推技术赋能传统旋律,唤醒本土文化认同;陈耀南深耕山歌传承数十年,曾带队经受住港台音乐冲击,退休后仍专注整理教材,携其女将山歌带向校园与海外,他力主多渠道传播,坚守 “文化不能断” 信念;欧阳山从艺四十载,尝试山歌融摇滚,带团赴法演出,现以 “小剧目 + 新主题” 突围,多部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让山歌焕新彩;丘雪云的传承之路同样动人,2017 年起,她受邀在市文化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开课,学生从少到多,覆盖多专业多地域,十余年来,她深入校园、社区等开展公益教学,课堂生动,兼具教唱与文化讲解,吸引力十足。

▲图为调研组与传承人丘雪云的合照

通过调研,团队不仅深切感受到传承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 从主动开展公益教学、潜心整理曲谱,到推动山歌海外传播、大胆尝试形式创新,更明晰了客家山歌传承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方向,为后续助力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实践思路。

新媒体组在活动中肩负着记录活动全程、传播义教风采与客家文化的重要使命。他们围绕公益义教活动、红色文化传承及客家山歌传承等内容,通过拍摄照片、剪辑短视频、撰写推文等方式,多维度呈现活动亮点。镜头下,孩子们在蜡染课上的专注、红歌传唱时的激昂,以及客家山歌传承人的动人故事被一一记录。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基层孩子带去了知识与欢乐,进一步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让志愿者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今后,广师大音乐学院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引导师生在文旅推广、非遗文化保护、美育义教等实践中锤炼本领,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效能,为广东实现“两个走在前列”目标持续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