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热情遇上专业力量 ——七彩童行·惠育绿苗探索“高校+公益+社区”

发布时间:2025-08-17 21: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佳峰 林楚淳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本报讯(通讯员张佳峰 林楚淳)“噗”的一声,一名小男孩的头猛地从水盆中抬起,脸上混合着呛水的惊慌和瞬间的领悟。这短短几秒钟的憋气体验,让他对“溺水”的理解,远比任何书本说教都来得深刻。这是近日在国家级高新区——惠州仲恺高新区上演的一堂特殊“安全必修课”。作为GDP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聚集近30万流动人口的经济热土,惠州仲恺高新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暑期儿童安全保障的“薄弱环节”问题更显不容忽视,亟待关注与解决。为破解这一难题,一场由惠州学院“七彩童行·惠育绿苗”三下乡志愿服务团发起,联合拥有超2000次救援经验的惠州蓝天救援队 ,并在仲恺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支持下举办的儿童安全教育活动应运而生。活动以“高校热情+专业技能+社区联动”的创新模式,将精准、有效的安全防护送到了最需要的孩子们身边,不仅是对共青团中央“七彩假期”号召的有力践行,也为中国产业聚集区的儿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富有价值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

青春热情与专业力量的“化学反应”

“小朋友们,如果陌生网友邀请你视频,说想看看你长什么样,可以吗?”在安全教育课上,来自惠州学院的志愿者蓝美萍老师,正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情景问答,引导孩子们思考网络安全边界。课堂上,一只只小手争相举起,稚嫩的声音清晰地喊出“不能随便透露个人信息!”“不和陌生网友见面!” 。图为孩子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周焯楠 供图

“那么在交通安全方面,有哪个小朋友知道几岁才能骑自行车上路呀?”老师话音刚落,课上举手的小朋友明显减少了,这一问题便折射出了孩子们在交通知识方面的欠缺。随着好几个小朋友回答错误之后,老师便揭示了答案,“只有年满12岁以上才可上路哟!”听到答案,几个孩子小声念叨:“原来我现在还不能骑车上路!”看着下面一个个迷茫与震惊的小表情,老师以此进一步说明交通规则,在提问、解答、结合讲解当中,孩子们慢慢明白了交通规则的细节。

“七彩童行·惠育绿苗”——这支由惠州学院学子组成的“三下乡”志愿团,发挥了当代大学生的行动力与创意。他们从网络上找到将枯燥防溺水知识改编成流行歌曲《孤“泳”者》歌词的趣味资料,通过播放歌曲、引导孩子们跟唱的方式,让复杂的安全要点在欢笑与传唱中被轻松掌握。

如果说大学生的课堂充满了巧思与温度,那么蓝天救援队的加盟,则为这堂课注入了专业与“硬核”。

“看到同伴落水,第一反应是伸手去拉?这是绝对错误的!”惠州蓝天救援队队员刘志文的语气异常严肃。他解释道,未成年人力量有限,盲目手拉手施救极易导致“一人落水、多人伤亡”的悲剧。话音刚落,他便组织孩子们现场体验如何正确使用竹竿进行岸上施救。“记住,救人前先保证自己站稳,利用工具,这是智慧救援的第一步!”刘志文一边演示,一边强调。

图为蓝天救援队队员刘志文与孩子们现场演示如何利用竹竿施救(供图:刘佩怡)

从如何识别危险水域的暗流、漩涡,到同伴落水后‘叫、叫、伸、抛’的正确施救步骤,再到心脏骤停的急救要点,该救援队成立以来群众人。这支建队以来累计成功转移人民群众超3990人的专业队伍,将多年实战经验浓缩成一个个求生法则,让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体悟”的教学革新

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你讲我听”的传统安全教育模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让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在蓝天救援队设计的“模拟溺水”环节,孩子们轮流将脸埋入水中憋气体验。年仅9岁的黄靖宜抬起头后,大口喘着气说:“太难受了,一下就喘不上气!我再也不敢一个人去河边玩了。”无需过多言语,溺水的危险已深刻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图为孩子们在水盆中进行憋气体验(供图:刘佩怡

在志愿团的安全教育课堂上,同样打破了单向灌输模式。志愿者们聚焦交通安全与网络安全两大重点,结合生活场景细致讲解并设计互动问答:讲交通安全时,列举“过马路看信号灯”“骑车不逆行”等日常案例,通过“这样过马路对不对”的提问引导思考;讲网络安全时,用“陌生链接别点”“隐私信息不泄露”等场景提醒风险,围绕“遇到陌生弹窗怎么办”展开问答互动。

通过情景化体验和互动问答,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与倾听思考中轻松掌握安全要点,让知识真正走进生活。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与一个可复制的“惠州样本”

活动尾声,全体孩子起立,高举右拳庄严宣誓:“珍爱生命,远离危险,争做文明学生!” 。响亮的誓言,不仅是孩子们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这次特殊教育成果的最好注脚。

图为蓝天救援队队员们与学生们的集体照(供图:刘佩怡)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理论知识;来到‘三下乡’,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理论如何服务社会。”志愿团队长梁丹表示,“看到孩子们恍然大悟的眼神,听到他们稚嫩的宣誓,知晓这些孩子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提升了安全意识,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无比值得。这趟‘三下乡’,让我们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找到了青春的价值,这也让我们更坚定了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信念。”

仲恺高新区作为惠州乃至大湾区的重要产业基地,其流动人口子女的暑期安全问题具有普遍性 。此次“高校学子、专业团队、社区平台”三方联动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撑起了一把“安全伞”,更形成了一个可供借鉴和复制的“惠州样本”。它证明了通过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共治,能够有效弥补基层社会服务的短板,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保障难题,提供一份充满青春活力与专业精神的创新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佳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