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语言文脉,厚植振兴之根——贵州财经大学青年大学生赋能乡村文化发展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7 23: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钰琳   阅读 9.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普通话推广与文化振兴,2025年8月10日至17日贵州财经大学青年大学生“语见非遗 声助振兴”民族团结实践团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开展以“推普+非遗”为核心的乡村实践行动。围绕普通话教学、非遗传承人影像访谈、理论宣讲和农业技术推广等主题,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互动课堂与影像记录等形式,让传统技艺焕发当代表达,让普通话走进田间地头,助力民族文化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开花。

01村BA推普润童心,语言服务助振兴

实践团走进台江县台盘村中心小学,面向当地少年志愿者开展“村BA语言服务小课堂”。课堂聚焦群众体育赛事中常见的表达场景,结合村BA赛事志愿服务实际需求,将普通话教学与服务实践有机融合,让语言成为连接赛事、服务与村民的桥梁。实践团成员王思宇围绕“秩序维护与安全提示”模块展开培训,通过模拟现场指引、疏散路线讲解等场景教学,引导小志愿者规范使用如“请大家有序入场”“请勿靠近球场边线”等服务用语。通过一堂堂语言实训与服务演练,“村BA小课堂”不仅提升了当地村民和志愿者的基础普通话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赛事语言服务中找到了自信与光荣。共通的语言,正在悄然汇聚成为村BA精神的一部分,也为乡村文体融合发展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思宇模拟现场指引场景教学

02镜头记录非遗韵,语言传承文化魂

“这些图案都是我们苗族的故事,每一针都有讲头。”在施洞镇小河村,绣娘张耀尹边整理绣布边讲述,声音里满是乡土的温度。实践团成员则用镜头与笔记录,用普通话引导表达,让沉淀在方言里的文化逐渐清晰,化为可书写、可传播的非遗记忆。在真切的访谈与细致的拍摄中,苗绣的纹理、蜡染的色彩、木雕的细腻都承载着民族故事与家族记忆,焕发出属于当下的鲜活气息。实践队员罗钰琳一边认真聆听,一边用普通话引导其表达,并将张老师的口述内容精准记录,逐字逐句梳理非遗项目申报材料所需的关键要素。围绕代表性意义、历史渊源、技艺特色等核心条目,队员们逐项协助传承人们用普通话优化文字表达,规范申报结构,为3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承人完成申报材料初稿,也为后续非遗传承人申报打下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罗钰琳采访苗绣非遗传承人张耀尹

03理论宣讲凝共识,农业课堂促实用

巴拉河村的“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同样热烈非凡。简朴的广场里,村民们聚精会神地倾听,掌声和笑声此起彼伏。青年党员张晨曦与本地先进代表并肩登台,一人用政策条文梳理理论脉络,一人用切身经历讲述振兴故事。宏观的战略目标与身边的鲜活实践交织,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愿景,从纸面化作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真切图景。宣讲结束后,实践团随即开展“普通话+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结合自编的《农业技术普通话图解手册》,围绕操作要点与日常管理进行示范,帮助村民掌握常用农业术语。在“说得清、听得懂”的语言里,乡村振兴的图景不再遥远,而是成为台盘村群众实实在在可以参与、可以感知、可以共同建设的未来愿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郑玲玲进行“普通话+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

04语言牵引多元实践,青春播种振兴希望

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连接政策、产业与文化的钥匙;青年也不再只是理论的学习者,更是知识的转化者与行动的传播者。未来,团队将继续扎根田野,用脚步丈量真实,用语言赋能乡村,让更多“说得出、听得懂、做得到”的成果在乡村沃土中落地生花。

(通讯员:魏来 罗钰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钰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