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学子深耕乡村“双龄”关怀,以青春之力绘就民生暖色

发布时间:2025-08-17 23: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志豪   阅读 6.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进程中,“一老一小”的生活质量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尺。近日,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泉润童心・溪暖桑榆”社会服务实践团,深入湖南省衡南县泉溪镇泉溪村开展“乡村双龄守护计划”。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慰问、公益服务、政策宣传等多元形式,走进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生活场景,以青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乡村民生保障注入鲜活力量,成为高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岁月深处的坚守:用温情书写“老有所养”的民生答卷

在泉溪村的老屋间穿梭,实践团成员首先叩开了退伍老兵胡爷爷的家门。这位曾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战士,家中陈设虽简,却处处透着对生活的热忱。“不苦,我们这些退伍的老兵,党都会给我们补贴,我们平时闲不住就卖卖菜,在葡萄园里帮着干点活。没了煤气就烧柴火,日子总能过出暖意。”胡爷爷说道。谈及青年一代,老人眼中闪烁着期许:“国家的未来在你们肩上,要把责任稳稳扛住。”这份家国情怀体现了老一辈人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图为团队成员与胡爷爷交谈

70岁的胡际位爷爷独居的老屋,藏着家庭的和睦密码。年轻时凌晨三点挑担赶镇卖菜,他在物资匮乏年代坚持“子女平等、绝不偏心”,如今子女事业有成欲接其进城,他却眷恋“乡下的自在”。“不麻烦晚辈,守好老屋”的朴素坚守,既映照着乡村“老有所安”的民生温度,也诠释着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养老理念的和谐共生。

图为胡际位爷爷与团队成员聊家常

秸秆禁烧宣传途中,实践队员偶遇了86岁的独居奶奶,她用坚韧书写着生命的力量。老伴离世后,她独自与风湿病、生活窘迫抗争,生活的困难未能磨灭她眼中的光亮。“祝你们年轻人前程好,国家才会更好”这句带着乡音的祝福,道出了千万乡村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团队成员在街道张贴秸秆禁烧明白卡

成长路上的守望:以关爱浇灌“幼有所育”的希望之花

泉溪村的夏日午后,15岁的胡凯和6岁半的胡永涵在院中追逐的身影,让实践团成员心头泛起涟漪。他们的父母远在广东务工,兄弟俩与祖辈生活在乡村,“去广东陪妈妈干活”是兄弟俩最珍贵的记忆。哥哥尘封的篮球,让实践队员关注到留守儿童对陪伴的渴望。实践团成员“用关爱填补空缺”,教他们打篮球。哥哥眼中重燃的光彩、弟弟雀跃的笑声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泉溪镇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特色产业渐成规模,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减少。“村里的产业多了,学校翻新了,爸妈说也许明年就回来。”哥哥的话语里,不仅有对团圆的期盼,更折射出“产业兴则乡村兴、人才回则希望浓”的政策实效。

图为团队成员与胡永涵小朋友谈心

青春担当的实践:让“微小的温暖”汇入民生保障洪流

“陪老人晒晒太阳,教孩子投个篮,看似细微的举动,实则是在编织乡村的情感保障网。”实践团指导老师蒋昂松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深层意义。连日来,队员们不仅记录老人们的生活诉求、整理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更着手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优化养老服务、完善儿童关爱体系提供参考;计划联动社会资源,推动乡村文体设施升级、人居环境改善,让政策红利与社会温情精准对接。

图为团队成员与胡凯一家合影

从关注“一老一小”的急难愁盼,到助力构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民生保障体系,实践团的行动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青春实践,更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探索。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乡村振兴既要产业的‘筋骨’,也要民生的‘温度’。我们愿做政策落地的‘传声筒’、群众需求的‘记录者’,让每个乡村守望者都能被时代温柔以待。”(通讯员:王志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志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