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脚步量乡土,岐黄馨香暖六漫

发布时间:2025-08-15 16: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韦丽,潘萍萍   阅读 7.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基层科普深度融合,7月10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岐黄非遗路,青衿本草情”中华文化传承团奔赴龙胜各族自治县六漫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架起传统医学与乡村群众沟通的桥梁。

一、筑平台:长廊焕新颜,科普启新篇

刚抵六漫村,实践团便选定村中长廊作为主场地。成员们迅速投入改造工作,扛展板、搬桌椅、运药材标本,接着分区规划、爬梯张挂中医药知识图解。汗水挥洒间,长廊悄然蜕变:不仅分区清晰,更是满壁药香图文。这座焕然一新的“文化长廊”,变作后续系列活动的坚实阵地。

▲图为志愿者在布置扭扭棒手工区域

二、送健康:爱心赠良药,科普解民忧

在长廊入口的赠药区,村民们有序排队。实践团将精心准备的常用药品分装成小份,一边发放,一边细致讲解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村民们接过带着温度的药品,感激的笑容传递着信任。针对乡村高发的“三高”问题,科普区随即开讲。为了帮助村民听懂记住,队员们不用难懂的专业词语,而是用“血管像泡盐水”这种形象的比喻,和“少油少盐少糖”“多走动”这样的大白话,把复杂的健康知识变成村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实用建议。

▲图为志愿者为村民科普用药知识

三、传技艺:巧手承非遗,互动蕴温情

巧手制香囊:香囊桌前,艾草、广藿香等药材香气四溢。队员们示范讲解后,村民们纷纷动手,混合药材、装入布袋、系上彩结。“这香囊能驱蚊,还能清新空气呢!”队员介绍道。孩子们在实践团的帮助下完成作品,举着香囊雀跃奔跑,空气中弥漫着草药香与欢笑声。

扭扭识百草:手工区色彩缤纷的扭扭棒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桌上摆放着何首乌、生姜等中草药模型。“何首乌补气血,生姜驱寒暖胃,都是生活里的宝。”队员讲解后,孩子们跃跃欲试。在指导下,他们灵巧地扭动彩棒,制作红花花瓣、小柿子等造型。完成的作品不仅让孩子们自豪,队员们还将寓意“事事如意”“健康红火”的扭扭棒作品赠予老人,换来阵阵开怀笑声。

▲图为志愿者与村民共同制作香囊

四、亲体验:艾灸暖身心,八段展神韵

艾灸暖身心:艾灸体验区人气最旺,飘着好闻的草药香。队员们手把手教村民用艾灸条,说这像“给身体晒太阳”,能赶寒气、暖身子。一位奶奶灸了膝盖,高兴地说:“热乎乎的,舒服多了,膝盖都灵活了!”后面排起队等着试一试,有人灸脖子说肩膀不酸了,有人灸肚子说胃里暖和。淡淡的艾草烟里,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中医的管用。

八段锦吸睛:长廊外空地上,队员们带着练八段锦。动作又慢又舒展,“两手托天”、“左右开弓似射箭”做得流畅好看。围观的村民看得可认真了,眼睛跟着队员的动作一上一下,脸上满是新奇和佩服。不少人还忍不住跟着比划两下,亲身体会到中医教人怎么“多活动、少生病”的养生道理。

▲图为志愿者给村民表演八段锦

五、青春担当:汗水浇沃土,传承续新章

活动全程,实践团解答村民疑问、帮忙找准艾灸位置、及时补充物品等,他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各个区域。看到村民们从最初的好奇观望转变为热情参与,队员们虽然疲惫,但内心十分充实。这是一次成功的“双向奔赴”——村民收获了实用的健康知识和真切的文化体验,队员们则深刻体悟到文化传承需要扎根“泥土”、融入“烟火”。

实践团坚信,他们今日在六漫村播撒的中医药文化种子,必将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未来,这群青春的身影将继续奔走在传承之路上,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跨越时空,滋养百姓生活,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通讯员:韦丽 潘萍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