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法治文化共谱新篇——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赣苗连心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9 22: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尹先胜   阅读 8.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数字财贸学院“赣苗连心团”深入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以法治宣传、文化传承、教育关爱为核心,通过多元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在红色沃土上书写了青春与乡土交融的动人篇章。

法治之光:普法宣传筑牢基层防线

在禄劝县图书馆,志愿者们翻开《宪法》《民法典》等典籍,从“高空抛物责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理论在案例解析中变得鲜活。红军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过马路走斑马线”“校园反欺凌”等生活场景,理解了“法律是保护我们的盾牌”。志愿者将彝族谚语“法是铁,律是轨”融入教学,让法治精神与民族文化共振。

民族文化广场上,红马甲志愿者们用汉彝双语讲解非法集资案例。“阿婆,漫画里‘养老投资’骗局最后被判刑了!”志愿者蹲在彝族老人身旁,指着手册上的法律后果专栏。活动结合苗族“规矩如秤星”的谚语,将晦涩的法条转化为民族语言,让法治宣传既接地气又有温度。

阳光小区里,针对老年人的防诈宣讲同样细致入微。“保本高息是陷阱,咱们要守住钱袋子!”志愿者反复强调,居民陈奶奶感动道:“你们真是把工作做到了心坎上!”

从典籍研学到基层宣讲,志愿者们以青春之力架起法治理论与群众生活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文化之根: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在禄劝县文化馆,志愿者们沉浸于苗族芦笙舞的悠扬韵律中。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芦笙制作技艺,青年学子们尝试吹奏,千年乐音在当代青年手中焕发新生。扎染课上,孩子们用板蓝根染出蓝白相间的布匹,惊呼“原来奶奶的衣角是了不起的手艺!”;剪纸课上,红纸翻飞间,红军战士、火把节图腾跃然纸上,文化认同感悄然生根。

调查显示,禄劝的彝绣、银饰等传统工艺面临传承困境。志愿者们走访绣坊,记录苗家阿姐用普通话讲解纹样寓意:“‘爬花杆’的每一针都是祈福。”团队建议通过短视频推广非遗,并推动节庆活动与旅游融合。火把节前夕,志愿者们协助改编彝语民歌为普通话版本,让“朵洛荷”歌舞跨越语言壁垒,吸引更多游客。

文化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凝聚。赣苗连心团以青年视角挖掘民族文化潜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教育之梦:知识播种点亮童心未来

禄劝红军小学的教室里,志愿者们用“筷子提米”实验点燃科学火花。孩子们看着盐粒随彝族山歌跳动,惊叹“声音是会动的波浪!”硬笔书法课上,“三指捏笔法”口诀矫正了握笔姿势,王羲之“墨池”的故事教会他们坚持。阅览室内,《小英雄雨来》与红军长征老照片联动,苗族学生小龙感慨:“原来红军爬的山就是我放羊的轿子雪山!”

针对学业薄弱环节,团队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数学题用“切西瓜”比喻,作文本上满是红笔圈点的鼓励。调查发现,当地学生英语口语、民族文化课程匮乏,团队遂设计双语教学,并推动学校增设民族体育比赛、文化展览等活动。

教育关爱更延伸至心理健康。游戏“两人三足”中,内向的孩子逐渐敞开心扉;安全课上,校园欺凌议题引发共鸣,孩子们高喊“要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志愿者们用陪伴与知识,为乡村儿童打开了看世界的窗。

法治宣传筑牢底线,文化传承激活内生动力,教育关爱孕育未来希望——赣苗连心团的实践,是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在禄劝的青山绿水间,志愿者们以法治为纲、文化为魂、教育为基,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乡土新生”的壮美画卷。未来,他们将继续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撰文:赣苗连心团

指导老师:徐巧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先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