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里的六十年,滕德清与云梦皮影的光阴絮语

发布时间:2025-08-09 19: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彦希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刘彦希)“云梦光影”实践队成员于实践次日下午前往云梦皮影戏省级传承人滕德清家中进行采访。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窥见他与皮影历经半个世纪的相守,得以窥见岁月中无声滋长的热爱与坚守。

▲图为“云梦光影”实践队采访滕德清先生

一、从生计到使命:热爱与责任的共生

“初中的时候,我和一个演皮影戏的老先生是‘忘年交’。”

谈及一开始接触皮影戏的缘由,滕德清先生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眼角纹路深深却掩盖不了纯净的眼神。不过,1959年滕德清放下书包走进皮影队的选择,既有好奇与喜爱的少年心性,也蕴藏着那个年代最朴素的生存逻辑——“能有个户口,能领份工资”。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这份职业最初是安身立命的依靠,是让生活落地生根的支撑。

但当竹棍在指间磨出厚茧,当刻刀与牛皮在灯下碰撞出岁月的声响,生计的需求渐渐被另一种情感替代。是依赖,是热爱,亦是日复一日的习惯。

“起初是为了糊口,后来发现,这些影子比日子还鲜活。”

滕德清的话语里,藏着从“谋生”到“生命”的蜕变。六十年间,他见过太多同行,徒弟因生计而放弃,也经历过戏团发不出工资的窘迫,但他始终没有放下刻刀与杆杖。这种坚守,早已超越了对物质的需求——当一项技艺融入日常的呼吸,当皮影人的一举一动与自己的喜怒哀乐相连,职业便升华为使命,对这项技艺的热爱逐渐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图为滕德清先生演示拼装皮影

二、变与不变中守正:传统与时代的对话

云梦皮影戏的传承史,也是一部与时代对话的历史。滕德清深谙“不变的是根,变得是枝叶”的道理,他手中的刻刀既刻着老祖宗传下的扎实基本功,也刻着对当下的思考。秉持着“只有了解了,才能演得好”的宗旨,滕德清家中的书架上摆放着无数历史与文学典籍,这是他表演背后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沉淀。

谈及改编传统剧目,他总带着些许豁达:“以前演《武松打虎》,老虎非打死不可;现在得改,华南虎是保护动物,得让武松感化它才行(笑)。” 这看似轻松的调整,实则是对传统艺术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能随时代生长的有机体。他创排的廉政皮影戏,将“清正廉明”的时代主题融入皮影叙事,让古老艺术在新语境,新场景,新故事中焕发活力。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虔诚之心赋予其新的表达,让皮影戏始终与观众的情感同频,与时代的脉搏同频。

三、困厄中扎根:坚韧与希望的传递

传承之路从非坦途。滕德清经历过演出场次锐减的低谷,见证过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疏离,也面对过招不到传承人的困境。戏团最艰难时,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他却从未放弃“传承皮影”的这条路。

这种坚韧,体现在对细节的执拗里——刻坏的皮子宁可废掉也不凑合,演出前总要把影人反复检查;更体现在对未来的笃定中。当被问及“皮影戏会不会消失”,他从不抱怨环境,只说:“难是难,但只要我们把皮影戏编排的越来越好,就总有孩子愿意看,愿意学。” 他不把传承的希望寄托于外界的拯救,而是以自己的坚守为火种,在困厄中为皮影戏开辟生路。这种“知其难而为之”的韧性,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品格——不是等待光明,而是成为光明本身。

六十年光影流转,滕德清的生命早已与云梦皮影戏交织成一体。从为生计出发的选择,到与时代同行的智慧,再到于困厄中坚守的韧性,他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传承,是让技艺在生命中扎根,在时代中生长,在坚守中传递希望。而那些灯影里的故事,终将随着这样的坚守,继续照亮往后的岁月。

暮色漫进窗户时,他又拿起一个悬挂在墙上的皮影。“灯还亮着,戏就不会散,藏在皮影中的文化价值就永远在。” 在光影里交织出六十年的光阴,漫漫如流水,而他的影子,始终站在那些灵动的影人后面,像一座沉默的山。

文字 | 刘彦希

视频 | 彭洁妤

图片 | 刘彦希 许可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彦希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