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花环龙技艺,让非遗文化“活”在校园

发布时间:2025-08-09 21: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伊淇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号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2025年7月1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鹰击长空队走进“花环龙之乡”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与省级花环龙传承人饶武昌对话,共同探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将其带入义教课堂,通过知识讲解和实践体验向学生们科普花环龙文化。

活动伊始,鹰击长空队与饶武昌师傅进行了深度交流,认真聆听他讲述这段守护非遗的故事。“我的爷爷、爸爸都是舞龙的,他们去哪我就跟到哪,慢慢就离不开这龙了。”饶武昌笑着回忆道。如今,已与花环龙相伴50余载的他依然坚守在传承一线,从最基础的招式教起,手把手培育新一代舞龙人才。数十年的坚守,沉淀出他对这项非遗技艺最纯粹的热爱与担当。

▲图为师生仔细聆听/图注 谭伊淇

“最少得一个月才能做好一条龙。”饶武昌向队员们介绍。一条花环龙的诞生,从来不是朝夕可成的事,而是一门十足的精细活。早年制作的花环龙仅靠木架、砂纸塑形,十分沉重且寿命短,“那时候做好的龙,出去舞一趟就‘完蛋了’。”为破解这一难题、让更多人能参与到舞龙中来,饶武昌带领团队反复钻研、不断改良:从砂纸到牛皮纸,再到如今布与纤维带的结合,使花环龙再也不怕雨淋,寿命也从“春节一过就报废”大幅延长到了八九年;竹制龙头不仅减重到 6 斤,安全性也更强;龙尾则用海绵包裹起来,既美观又耐用,即使“新手摆弄起来也不容易损坏”……“对于花环龙,我绝对有信心!”饶武昌眼神坚定,“只要有人学,我就一直教下去。”

▲图为饶武昌介绍花环龙/图注 谭伊淇

随后,鹰击长空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花环龙非遗科普实践课堂。在大埔中学,教员梁雨晴、郑诗贤以“花环龙韵”为主题,从历史起源、艺术特征到制作工艺,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这项客家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课堂上,师生还共同探讨了花环龙青、红、黄三色所代表的五行文化等独特内涵,并通过互动问答等形式,加深对其理解与认同。

▲图为教员开展课堂/图注 谭伊淇  走出教室,师生们一起亲身体验了花环龙的舞龙和鼓锣技艺。在饶师傅的指导下,他们纷纷扛起龙身、擂响锣鼓,随着节奏舞动奔跑,真切地感受这项非遗文化的温度与分量。鹰击长空队还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拍摄制作宣传视频为非遗技艺注入时代活力,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图为师生体验学习花环龙技艺/图注 谭伊淇

这堂别开生面的非遗科普实践课,用“知识讲解+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巧妙融合了历史溯源、文化解码与沉浸体验,为传统技艺的校园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让当地的花环龙文化真正成为滋养乡村学子成长的精神养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伊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