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技先驱,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国铸剑,星核长明”志愿宣讲团走进丰灵路社区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29 21: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薛如蓝   阅读 3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两弹一星”精神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为厚植家国情怀,20258陕西师范大学志愿宣讲团走进丰灵路社区,带领小朋友穿越时空长廊,重温那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峥嵘岁月

图为活动照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两弹一星’是什么吗?”活动伊始,志愿者老师用一个问题点燃了现场。孩子们纷纷举手:“是导弹和星星!”“不对,是原子弹!”在热烈的讨论中,老师揭晓答案——“两弹”指原子弹、氢弹,“一星”则是人造卫星。随着大屏幕上一段段珍贵历史影像的播放,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奋斗史……

惊天巨响——“两弹”背后的中国力量

通过纪录片《东方巨响》,孩子们直观地看到了1964年罗布泊上空腾起的蘑菇云。志愿者老师动情讲述:“科学家们用算盘打出了核心数据,在缺粮少水的戈壁滩坚守十年……”当听到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的故事时,许多孩子红了眼眶。

“氢弹和原子弹比哪个威慑力更强?”随着志愿者老师的提问,屏幕上闪现1967年氢弹试爆成功的画面——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2年8个月,创下世界最快纪录!孩子们为于敏院士“草稿纸铺满地板”的钻研精神鼓掌,更把“严谨求真”记在了心里。

 仰望星空——“东方红一号”的宇宙梦想

当《东方红》乐曲在教室响起,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这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从太空传来的声音!志愿者老师指着卫星图片说:“它比苏联第一颗卫星还重,但我们的科学家用‘纸筒’当天线,用‘乒乓球’测温度……”听到钱学森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的抉择,一名学生大声说:“我也要当科学家,让中国航天更厉害!”

图为活动照片

 精神传承——小肩膀也能扛起大责任

活动的最后,志愿者老师带领孩子们亲手组装小火箭,随着一枚枚亲手组装的小火箭“嗖”地冲向蓝天。阳光下,他们踮起脚尖追逐着飞行的轨迹,眼里闪烁着和当年“两弹一星”科学家们一样的执着光芒。志愿者老师轻声问道:“如果未来的火箭上有一个座位留给你们,谁想当追星星的人?”“我!我!我!”——高举的小手和欢呼声,仿佛让钱学森、邓稼先等先辈们当年的誓言,在今天又一次得到了回响。

图为活动照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相信这次社区宣讲播下的爱国种子与科学梦想,必将伴随孩子们成长,激励他们未来在各行各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撰文:薛如蓝、罗雅雯、宋卓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如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