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青春力量筑梦前行——“为国铸剑,星核长明”志愿宣讲团走进佳县社区普及核科学知识

发布时间:2025-10-29 22: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薛如蓝   阅读 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至爱公益协会活动室开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筑梦新时代国家建设”志愿宣讲活动,为42名社区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融合历史教育与动手实践的特殊课程。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

活动伊始,短短3分钟的“两弹一星”历史视频资料,迅速将参与者带回到上世纪中叶那段峥嵘岁月。屏幕上,科研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的画面,与现场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交汇,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志愿者张宇珈以“历史回顾+精神解读+时代延伸”为逻辑主线,生动讲述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感人事迹。在讲述过程中,张宇珈还特别结合了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现代科技成就,阐释“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下的延续与发扬。“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尤其注重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表达。”志愿者李格格在活动后谈自己的感悟,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能让孩子更轻松地理解抽象的精神内涵。

图为活动照片

乐高实践:在动手中理解“大力协同”的精神内涵

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精神传承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参与者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到主题乐高积木,包括航天火箭、核电站、卫星等模型。拼搭过程中,志愿者们引导各小组讨论“积木模型如何体现国家建设”。有的孩子认为“火箭代表航天强国梦”,也有孩子提到“核电站象征科技助力绿色发展”。这种互动讨论激发了孩子们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兴趣与思考。“我们或许无法复刻老一辈的奋斗轨迹,但可以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让核科学力量在理解中融入时代,让‘两弹一星’精神在青少年中焕发生机。”志愿者王鸿雁在点评环节如是说。

图为孩子们动手拼乐高积木

精神传承的当代价值: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桥梁

活动尾声,志愿者王鸿雁总结道:“‘两弹一星’精神不是历史的过去,而是我们这代人奋斗的底气。希望大家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立大志、明大德。”参与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既了解了历史,又收获了实践乐趣,今后会更主动关注国家科技发展。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分享道:“原来科学家的故事这么感人,我以后也想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这种朴素的表达,正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体现。

图为活动参与人员合影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已构建了全方位资源保障体系。中核集团团委联合14家成员单位开发了21门标准化课程,配备28类宣讲物料,并推荐26名青年讲师开展线上培训,为志愿者提供了坚实的后台支持。数据显示,自2022年3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实施这一项目以来,三年间已吸引1193所高校的3000支团队参与,累计开展宣讲4.2万余场,惠及受众370万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像陕西师范大学志愿者团队一样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将“两弹一星”精神从文字变为可感可知的行动。在社区,儿童稚嫩誓言印证精神薪火生生不息;在科技馆,科学探索与历史对话激发使命担当。精神火炬正通过一代代青年的接力,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撰文:薛如蓝、罗雅雯、宋卓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如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