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酷暑之际,站在日照海边的礁石上,咸涩的海风裹着渔家号子的余韵和游客爽朗的笑声,而我却在感受日照非遗文化中触摸到时光的纹路,浮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手中调查问卷记录的不仅是非遗旅游产品的名称与数据,更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2025年7月2日至7月4日,作为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的一员,我有幸在日照与队员们一起去市博物馆、文化馆、东夷小镇、王家皂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去亲眼见证日照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这次实践不仅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非遗文化在当代的脉搏,也让我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
在日照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指着玻璃柜里一件斑驳的高柄杯说:“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胎壁只有0.5毫米厚,有着‘蛋壳陶’之称,是日照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日照的黑陶技艺就是从这四千多年前延续下来的。”此后,我们还一一参观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刀币、商周时期的青铜剑以及古代女子的陪嫁物莱伯鬲。她的讲解让我震撼——非遗不是孤立存在的“遗产”,而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活水。有趣的是,我们跟随工作人员讲解的脚步中,有三两个孩童拉着父母的手,入迷地听着、看着,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大家都被他们童真的声音所打动。最后当看到展厅里渔民号子的歌词手稿、传统渔网的编织工具时,我突然明白:非遗旅游如果只展示“结果”而忽略“过程”,就失去了最珍贵的文化脉络。
图1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城墙文化 于志文 供图
这次实践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照市文化馆。未深入了解之前,我所理解的文化馆就是面向大众开放的、宣传艺术活动的一种文化展馆。但是这次的实地调研,让我对文化馆这个群众性文化事业机构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我们跟随馆内工作人员先后参观了渔民蓑衣、织布机、老式缝纫机等老物件,然后又学习了黄墩皮影戏、莒县过门笺、五莲剪纸与割花的传统历史。工作人员介绍到:他们会开设春秋两个季度的公益培训班,由非遗传承人老师授课,目的是在文化服务的道路上让大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故这幅图便是日照渔民清晨出海捕鱼的生动写照。”一位非遗传承人这样介绍一幅画。从与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中,我第一次听说“踩着高跷推虾米”;在由56个民族共同绘制的民画中,我看到了什么是“江山万里,中华同心”;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灵猴茶罐也让我不得不相信老人所说的“家有灵猴,万事不愁”的俗语,因为这真的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图2非遗传承人介绍非遗文化 王翎羽 供图
傍晚,与队员们走进充满烟火气的文化街区——东夷小镇与王家皂,真是热闹非凡,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卖麦秸画的摊位前游客只是匆匆拍照就走。而隔壁将剪纸艺术融合到奶茶中的网红奶茶店却排起了长队。我们不得不思考——非遗旅游产品的优化,不能只靠“文化情怀”,还要解决“为什么买”的问题。文化市集上,看着形态各异的茶壶、嗅着清香甘醇的绿茶、抚摸着花花绿绿的皮影,身边穿梭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看到他们熟络地与商家交谈,买下喜欢的工艺品,让我意识到非遗背后是普通人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
实践结束后,我对日照的非遗旅游产品有了更加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通过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我们以游客的体验价值为突破口,进而更好的为日照非遗旅游产品的优化贡献智慧。我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日照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继而展现日照“日出东方”的独特魅力。
海风依旧,涛声如旧。但现在的我,能从博物馆的陶纹读出文明的密码,在非遗传承人的皱纹中看到坚守的力量,于街区的喧嚣中捕捉文化新生的可能性。这段实践教会我最宝贵的一课:真正的非遗保护,不是把文化放在玻璃柜,而是要让老手艺活在当下的人间烟火里。(通讯员王翎羽)
图3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队”社会实践队合影 纪新宇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志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