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夏日的上午,在普安县童伴之家,空气中弥漫着胶水的微甜、蜡笔的香气和孩子们抑制不住的兴奋低语。作为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服务队的一员,我参与的这场“框鉴昆虫”活动,远不止于一次标本制作的教学,它更像是一场在蝴蝶翅膀上翩跹起舞的心灵对话,一次在方寸之间点亮童真的自然启迪。
当孩子们第一次围拢在桌前,小心翼翼地挑选着他们“心仪的伙伴”时,我看到了好奇与敬畏在小小的脸庞上交织。那双双澄澈的眼睛仔细端详着蝴蝶翅膀上精妙绝伦的纹路与色彩,仿佛在解读大自然最神秘的密码。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标本,更是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
图为儿童挑选喜欢的蝴蝶
分组实践开始了。相框组的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专注地用彩纸剪贴花朵装饰边框,用稚嫩的笔触在背景纸上描绘想象的蓝天绿野。 当队员轻握着他们的小手,指导如何将蝴蝶轻盈地固定在相框中时,那份专注的合作,令人动容。一个约莫8岁的小男孩,屏息凝视着最终完成的标本,突然雀跃地喊道:“蝴蝶好像真的在飞!” 这句充满童真的惊叹,胜过千言万语,道出了标本艺术最本真的魅力——凝固生命之美,唤醒飞翔之梦。
而在玻璃罩微景观的世界里,每一步都融合着科学与艺术的精妙。铺“湖面”(蓝色卡纸)、塑“水面”(热熔胶)、植“草地”(苔藓)、堆“假山”(石子)、立“大树”(枯枝)……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下,亲手构建着心中的微观自然。如何安全地使用工具,如何巧妙地固定蝴蝶,这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耐心与细致的培养。当一个女孩完成作品,指着玻璃罩内蝴蝶停留的“树枝”下她精心点缀的小花,骄傲而温柔地说:“蝴蝶可以在我做的河里喝水。” 那声音里蕴含的创造力和对生命的共情,深深打动了我。方寸天地,俨然是他们心中理想家园的缩影,充满了童趣与生命力。
图为儿童创作微景观
看着他们高举着作品合影时洋溢的灿烂笑容,那份纯粹的成就感和喜悦,如同穿透云层的阳光,驱散了所有的疲惫。
图为儿童标本展示
然而,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活动尾声那看似平常却意义深远的举动。创作的热情并未掩盖对环境责任的认知。
孩子们主动地、认真地清理着工作台,分类丢弃废料,清扫地面。小小的身影拿着扫帚和抹布,那份自觉和投入,印证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文明理念并非空谈,它已悄然融入实践,成为这次自然探索之旅中不可或缺的、最接地气的一课。
这次“虫缘童行”,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感悟之旅。我们不仅用蝴蝶标本引导孩子们认识了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在指尖的实践中,点燃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火种和艺术创造的灵感。那些专注的眼神、灵巧的双手、充满想象力的表达,都印证着动手实践对于激发潜能、认识世界的重要。而孩子们在合作中展现的互助,在清洁中体现的责任,更让我看到公益活动的深远价值——它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社会的关爱、对美的感知、对责任的启蒙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每一只被小心安置的蝴蝶,都像一颗梦想的种子,在童伴之家的土壤里,在这些乡村孩子的心中,悄然播下。我们相信,这份对自然的热爱、对创造的追求、对家园的责任感,终将化作他们逐梦路上无形的翅膀,托起他们飞向更广阔的未来。贵州大学昆协“虫缘童行”的脚步不会停歇,愿我们每一次的出发,都能点亮更多乡村孩子心中的那片璀璨星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习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