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唐倩 鲍梦怡)为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使命。7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无锡组队员们走进社区,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新四军英雄故事宣讲会,并走访慰问了西沙保卫战老兵,在聆听与互动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担当。
一、新四军英雄故事宣讲:烽火中的信仰之光。
在社区组织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实践组员通过情景讲述、影像传播等形式再现了吴运铎、罗炳辉、何仿三位英雄的事迹,带领小朋友们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图为实践组员为小朋友们介绍新四军英雄们的事迹)
吴运铎:用生命践行“一切献给党”
1938年投身革命后,吴运铎在新四军军工部主持武器研制,面对缺设备、少材料的困境,他带领团队在山洞里手工打磨枪支、试验炸药。1941年的一次试射中,为保护战友,他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眼失明,右腿严重负伤,却在病床上写下“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即便身体残留3块弹片,他仍坚持工作,三年间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用行动诠释了“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忠诚。
罗炳辉:从“神行太保”到铁血师长
“从彝族放牛娃到新四军高级将领,罗炳辉的一生是革命成长的缩影。”1929年入党后,罗炳辉在红军中以善打硬仗闻名,长征路上率部日行百里掩护主力,“神行太保”美名远扬。转战新四军后,他任第二师师长,在淮南根据地创造“梅花桩战术”,以灵活游击战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一次行军中,见小战士赤脚,他当即脱下布鞋相赠,自己光脚在泥地前行,“战士的脚是打胜仗的本钱”成为他常挂嘴边的话。1946年临终前,他仍念叨“要保住根据地”,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承诺。
何仿:战火中守护《茉莉花》的文化战士
不同于前两位英雄的铁血故事,何仿与《茉莉花》的渊源为宣讲增添了文化温度。1942年,新四军小战士何仿在南京六合采风,改编整理出传世经典《茉莉花》。宣讲人强调:“这首歌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新四军文化抗战的见证。”何仿晚年仍坚持传播红色音乐,他说:“文艺战士也是战士,笔和枪一样能战斗。”
(图为实践组员在社区内合照)
二、走访西沙保卫战老兵:蓝天与碧海间的赤诚
谈及飞行生涯,85岁的蒋老表示,首先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念,就是要对祖国、对人民、对党有绝对的忠诚;其次,要有一不怕吃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飞行员的训练堪称“极限挑战”。为淬炼空战本领,他们需千百次重复急转弯、横滚、翻跟斗等高危动作。这些动作产生的巨大过载令人咋舌:以翻跟斗为例,7-8个G的载荷下,60公斤的体重会瞬间承受480公斤重压,飞行员往往面部扭曲、肢体僵硬,甚至出现黑视、短暂晕厥或剧烈呕吐,每一次训练都是对生理极限的突破。训练环境的严酷更添考验:夏季跑道地表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厚重的飞行服、抗荷服密不透风,海上训练时还需叠加救生背心,汗水浸透衣背是常态;空中突发的雷暴、机械故障等意外,随时可能演变成致命危机。
1958年招飞入伍的蒋老,在近30年飞行生涯中创造了零事故的传奇:两次参与入闽作战,直面蒋介石集团挑衅;奔赴广西前线支援援越抗美;投身西沙保卫战、中越自卫反击战……凭借精湛技艺与无畏胆识,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85年被授予特级飞行员称号。
1974年初,西沙保卫战的号角吹响。蒋老奉命从湛江奔赴海南邻水、鹿东机场,动员会上,飞行员们誓言铿锵:“为保国土完整,纵使血染蓝天也在所不辞!”彼时,西沙群岛距海南岛约380公里,而当时我国驾驶的歼-6战机作战半径仅400公里,每一次升空都逼近“单程飞行”的极限。为牢牢掌控制空权,部队创新采用“梯次轮换”战术:每4架战机为一批,间隔5-10分钟依次起飞,确保西沙上空时刻有战机巡逻警戒。一个满编36架战机的航空团,单日起降近百架次——飞行员们落地即补油充氮,扒几口饭便再次驾机升空,用高强度值守构筑起蓝天屏障。
最终,在持续的空中威慑下,越南空军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军海空协同重创来犯敌舰,三艘敌舰狼狈逃窜。这场零伤亡、零损失的胜利,不仅圆满完成作战任务,更以铁一般的事实捍卫了祖国领海领空的神圣尊严。
(图为实践组员与蒋老的合照)
三、红色精神沁润人心 传承之路步履不停
“英雄的故事是永不褪色的教科书,他们的精神就像灯塔,指引着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从新四军的烽火岁月到西沙海战的碧海丹心,从革命年代的牺牲奉献到和平时期的精神传承,这场“宣讲+访谈”活动,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倩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