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 7月17日至7月24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团队“语同音·技同行”双驱联动实践团赶赴新疆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新泉社区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普通话推广为核心,通过调研、教学、文化互动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
深入调研,精准施策推普
活动伊始,实践团深入社区大街小巷,发放调研问卷,与社区工作人员座谈,全面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发现,青少年普通话基础较好,而部分成年人存在交流障碍。针对这一特点,团队制定了分层教学方案。
在儿童课堂上,团队结合制作精美、引人入胜的PPT,带领孩子们在游戏和互动中矫正拼音读音,进一步打牢普通话发音基础,并鼓励孩子们走上讲台,通过背诵古诗、讲述故事等方式,检查学习成果,让普通话学习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贴近日常生活情境。
在成人夜校中结合务农、工作场景,聚焦高频词汇开展实用教学,提升沟通能力,普通话的普及为当地群众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专业赋能,共建美丽社区
因毗邻沙漠,黯淡的黄成为了新泉社区的主色调,团队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开展社区美化行动,实践团充分发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优势,拿起颜料和画笔,在井盖上、社区的墙壁上绘出图画,靓丽的颜色和专业的笔法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围观,小朋友们更是踊跃参与,一笔一笔共同绘筑出社区推普宣传角,共建最美家园。
实践团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携带慰问品看望老党员和独居孤寡老人,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和当地扶持政策,了解帮扶政策,感悟脱贫攻坚成果,艺术与志愿服务的结合,为社区增添了活力与温度。
文化交融,共绘民族同心圆
实践团深入探寻和田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实践团前往和田博物馆与当地小学生共同开展研学活动,沉浸式学习和田地区穿越万年的悠久历史,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农业、手工业、宗教、对外交流等发展历程,在馆内与当地群众和游客交流,发放调研问卷、推广普通话,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
实践团在和田团城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上,与演员交流民族艺术,近距离了解新疆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底蕴,传递“和田欢迎您”的热情。
“你要和我一起唱首歌吗?”“和我一起跳支舞吧!”在这片孕育了特色文化艺术的土地上,表演不是演员们的专属,而属于每一名群众、每一个孩子。在新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用普通话共唱流行歌曲;在服务中心广场上,团队成员与居民们共跳独具新疆特色的广场舞,学习新疆舞的基本元素。在欢声笑语间,民族血脉紧紧交融在一起。
红色宣讲,厚植家国情怀
“我长大以后也要当一名军人”“我要当警察”“我想当一名医生”......稚嫩的童声在红色精神宣讲的课堂上此起彼伏。讲台上,实践团中的退伍军人王志胜正穿着迷彩服为孩子们讲述年轻英雄们的英勇事迹。从“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的陈祥榕到与印军激烈交涉壮烈牺牲的肖思远,从把战友托举至生命线的王焯冉,到驻守边疆寸步不让的祁发宝,一名名军人舍生忘死、一心为国的英勇事迹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一个个远大的梦想在孩子们的心中从此扎下根来。
红色精神的宣扬和传承从不止步于课堂,在前往新疆的火车上,实践团遇到了一群同往新疆的孩子们,王志胜把握机会、换上军装,为孩子们讲述在部队的军旅生活,并让孩子们穿上军装、学习军礼,红色精神便随着这趟开往新疆地区的列车开进孩子们的心中,在一片片稚嫩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本次实践虽已告一段落,但推普的步伐永远不会止步。未来,学院将进一步以语言为桥梁,以文化为媒介,建构起更多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纽带,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花绽放在少数民族的土壤之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明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