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夏敏敏)肇庆市杏花镇的文化站里,大屏幕上正播放着金渡花席的编织视频。四十双眼睛紧盯着光影变幻,当四会古法造纸中的“荡料入帘”工序出现时,后排几个孩子不自觉地探直了身子。
7月18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向阳实践队在肇庆杏花镇文化站开展了“三下乡”推普行动暨非遗传播活动的重要一课。实践队面向五、六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了非遗知识科普与粤剧云手体验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播撒进少年心田。
非遗探秘:从认知到行动的启蒙
“有没有同学能说说,‘非遗’是什么,我们身边有哪些‘非遗’?”队员瞿彦怡以鲜活提问切入。当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变得清晰后,肇庆本土非遗画卷在眼前次第展开。
▲图为学生观看四会古法造纸视频
肇庆高要区金渡花席编织与四会市邓村镇古法造纸的视频一播放,教室立刻安静下来。视频中指尖穿梭于草苇间的画面,古法造纸中纸浆在竹帘上均匀铺展的瞬间——传统工艺的精微细节被镜头放大,也印入孩子们专注的眼眸。
“工序好多啊!要选草、染草、晾晒,最后才能编。”视频结束,第四组的卢同学掰着手指数出花席的步骤。当被问及“我们能为非遗做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们对非遗传承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把学到的非遗知识讲给大家听!”“可以试试用新材料编!”“拍成小视频放上网,让更多人看到!”童言稚语中,非遗文化保护与创新的双翼已然张开。
▲图为队员瞿彦怡与学生互动
粤剧云手:古韵新姿展风采
课间欢闹未平息,粤韵新声已响起。第二节课上,队员林思可以采样改编自粤剧经典《帝女花》的热门歌曲《大展鸿图》为引,迅速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起势要稳,双臂如揽云——左画圆,眼睛看着双手从眉间滑动到右边,注意要圆、缓、连!”队员林思可边分解云手动作边演示,孩子们凝神模仿。从略显生涩到流畅圆融,衣袂轻扬间,揽月拂云之形悄然化为孩子们身体的记忆。分组练习后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几位孩子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赢得掌声,也为小组赢得宝贵的嘉奖。当课程尾声的收势动作整齐划一落下,孩子们的动作虽显稚嫩却已初具韵味。
▲图为队员林思可讲解“云手”动作要领
学生心语:非遗课后的收获与思考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草席,不知道做起来这么复杂,”第一组程同学课后仍沉浸在非遗的奇妙中,“回家我要告诉奶奶,我们肇庆就有这么厉害的手艺!”
负责课程设计的队员林思可表示,课程设计重在“体验”与“唤醒”,“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老物件,当孩子们亲眼看见本乡本土的工匠如何创造美,亲身体验一个戏曲动作如何承载百年气韵,此时,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自觉,便在这‘看见’与‘触摸’中悄然萌芽。”
当日上午的课程虽已落幕,但孩子们心中技艺的工序、手臂划过的圆弧,以及眼中被非遗技艺点燃的光亮,已悄然汇成一条无形的纽带。它一头系着土地深处的温度与乡音,另一头,正被他们好奇而郑重地握在掌心——不熄的传统微光,终将在他们未来的一举一动间延绵传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夕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