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点燃儿童科学梦想,启蒙“两弹一星”伟大精神,7月10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E路‘童’行”新信青年志愿服务队走进育才社区,为这里的留守儿童及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带来了一场集趣味物理实验与爱国情怀启蒙于一体的“‘两弹一星’精神探索之旅”。活动通过揭秘导弹升空奥秘与亲手制作卡纸导弹模型,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感悟科学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活动上半场:“气压”与“反冲”——洞悉升空奥秘的魔法时刻
志愿者们化身“科学博士”,用孩子们身边常见的材料,设计了直观有趣的实验。“大家看,当我把这个气球吹满气然后松开手,会发生什么?”志愿者话音刚落,气球“嗖”的一声窜向空中,孩子们顿时发出一片惊呼和笑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魔法师’——反冲力!火箭、导弹能飞上天,靠的就是它!”志愿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接着,“瓶子火箭”实验登场:志愿者在塑料瓶中加入少量水和小苏打,迅速盖上瓶盖倒置。“三、二、一!发射!”随着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倒数,瓶盖被气体猛烈冲开,瓶子瞬间腾空而起。“哇!真的飞起来了!”“像导弹一样!”孩子们兴奋地跳起来,围着志愿者七嘴八舌地提问:“哥哥,瓶子里的‘气’是怎么来的?”“姐姐,为什么水加进去就能飞更高?”志愿者们耐心地蹲下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着气压变化和化学反应产生的推力原理,并巧妙联系到真实火箭的燃料与推进系统。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小手高高举起,争相参与下一个实验。图为团队成员扮演科学家讲解导弹升空实验。王翊宁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和社区儿童共同完成导弹升空实验。王翊宁 供图
活动下半场:“自力更生”——巧手共制“强国利箭”
理解了升空的“魔法”,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活动转入“‘两弹一星’精神启蒙课——我的卡纸导弹”制作环节。志愿者们将印有导弹线稿的卡纸、彩笔、胶棒等材料分发到每个孩子手中。“小朋友们,几十年前,我们的科学家爷爷们,就是在几乎‘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智慧和双手,造出了保卫祖国的‘争气弹’!今天,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枚象征勇气和智慧的‘小导弹’!”志愿者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
制作现场温馨而专注。志愿者们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时而俯身指导:“这里需要小心地沿着虚线折叠,看姐姐示范一下”;时而手把手帮助:“胶水涂在这个小三角上,然后用力压紧,对,就是这样!你做得真棒!”;时而鼓励创意:“想想你的导弹叫什么名字?可以画上你喜欢的图案或写上祝福祖国的话!”“老师,我想画颗五角星在导弹上!”“姐姐,帮我写‘中国航天最棒’好吗?”孩子们一边认真制作,一边兴奋地与志愿者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当遇到困难时,志愿者会轻声鼓励:“想想科学家爷爷们遇到的困难有多大,他们都没有放弃。我们再试一次,肯定能成功!”
图为团队成员和社区儿童共同完成卡片导弹制作。王翊宁 供图
成果展示与精神升华:
不一会儿,一枚枚色彩缤纷的卡纸导弹在孩子们手中“诞生”。孩子们骄傲地举起自己的作品,在志愿者的组织下进行“发射仪式”。“三、二、一,点火!发射!”随着稚嫩而响亮的口号,孩子们模拟着导弹升空的姿态,将手中的“导弹”高高举起。志愿者们化身“发射指挥官”和“摄影师”,为每一枚“导弹”和它的小主人记录下这充满成就感的瞬间。
活动尾声,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围坐一圈。“我们做的导弹模型虽然小,但它代表了什么?”志愿者问道。“代表科学家爷爷很厉害!”“代表我们自己也能做出东西!”“代表我们爱祖国!”孩子们抢着回答。志愿者总结道:“对!它代表着自力更生的智慧,代表着克服困难的勇气,更代表着我们心中对祖国强大的美好祝愿!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我们身上的小小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和社区儿童合影留念。王翊宁 供图
此次“‘两弹一星’精神探索之旅”,通过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和充满成就感的动手制作,不仅为育才社区的留守儿童和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打开了科学探索的窗口,更在新信青年志愿者们全程引导、启发、协助的深度互动中,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种子,以最生动、最可感的方式,悄然植入孩子们的心田。看着孩子们专注实验的眼神、制作模型时认真的小脸、举起作品时自豪的笑容,志愿者们深感欣慰。新信青年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深耕社区,用科学与爱的力量,点燃更多童心梦想,照亮未来强国之路。
(通讯员 朱舒婷 宗瑛 丁丽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继伟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