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王馨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文化强国”与“乡村振兴”战略号召,2025年7月,中国药科大学“爱之光”实践团奔赴陕西省镇坪县与平利县,开展了一场以“深挖乡土文化基因”为核心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坚实的校地帮扶基础,采取“支教赋能”与“实地调研”双轨并进的模式,力求探索文化传承驱动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贡献青年智慧。
童心筑梦文化种,乡土情怀沃土生
实践团将乡村教育作为文化振兴的重要切入点,精心设计系列主题课程,旨在培育青少年乡土认同与文化自信。立足镇坪“巴山药乡”资源禀赋,团队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指导学生辨识本地特色药材并亲手制作植物标本与实用草药香囊,创新编排《巴山小药神》情景短剧,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了解家乡道地药材资源及其价值,激发守护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
结合当地千年盐道历史文化,团队引领学生回溯盐马古道艰辛历史,并创新引入“电商模拟”实践课程,学生化身“小镇推荐官”,系统学习为家乡腊肉、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设计包装、策划营销文案,进行模拟直播推广,该课程着力将古商道蕴含的开拓、诚信精神与现代电商理念相融合,为本土农特产开拓市场提供青年思路,探索文化遗产赋能产业振兴的可行路径。
图为华坪小学学生展示中草药香囊。梁宇曦 摄
此外,团队充分挖掘陕西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课程,通过“记忆挑战赛”、“红歌密码破译”及“红色趣味运动会”等环节,强化历史认知、深化情感认同、锤炼团队协作与坚韧品格,使革命历史具象化、革命精神可感化,引导青少年在参与中感悟红色精神内涵,强化爱国主义情怀与奋斗意志。
深研非遗传承路,解码振兴新动能
实践团深入两县文化肌理,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创新发展展开深度调研。在镇坪县,团队与文化馆深入交流,了解其创新打造的“非遗体验课”。该课程通过亲子互动、趣味教学与社群运营等方式精准吸引年轻群体,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的“双向奔赴”;探访当地腊肉作坊,队员们亲历传承人严选本地食材、坚守古法技艺的匠心过程,深刻体悟“活态保护”的核心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参观腊肉非遗馆。 杨呈宇 摄
在平利县的调研同样深入:团队走访国漆博物馆,了解传统髹饰技艺如何积极嫁接展会资源寻求转型突破;现场观摩国家级非遗弦子腔的排练实况,直面其在当代传承发展中的现实挑战;聚焦“非遗+科技”融合新路径,详细考察绞股蓝产业如何通过品种改良、工艺优化实现价值提升与助农增收。同时,团队与富硒堂数字经济公司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迫切需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弦子腔。 张希尧 摄
青春智慧献良策,共振同谱新华章
此次跨越镇坪、平利的双城实践,深刻揭示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镇坪腊肉与平利绞股蓝的成功范例,雄辩地证明了生产性保护必须紧密对接市场需求,这是产业扎根发展的根基所在;镇坪文化馆非遗课程的“秒罄”现象,凸显了拥抱年轻化表达、善用数字化传播手段以重构传统文化吸引力的破局关键;而国漆技艺积极参展、绞股蓝产业依托科技升级等探索,则清晰昭示了深化“非遗+”融合战略,开辟产业发展新蓝海的广阔前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文化馆馆长。 杨呈宇 摄
“爱之光”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的厚重底蕴,以汗水浇灌文化传承的沃土。为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篇章贡献了充满活力的青年方案,更在身体力行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伟业的坚定信念与实干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巩雨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