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护航成长,筑梦七彩假期——天津师范大学“筑梦童心”志愿服务队打造“家门口”夏令营

发布时间:2025-08-28 18: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颖、李炫莹、郝一秀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为深入做好青少年儿童关心关爱工作,引领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天津师范大学“筑梦童心”志愿服务队(入选团中央2025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以下简称“服务队”)聚焦暑期乡村儿童看护难、教育资源不足、心理陪伴缺失等现实痛点,深入天津市6个区及河北雄安新区的18个村庄、社区,以“青春护航成长·筑梦七彩假期”为主题,面向乡村留守儿童、新兴领域从业者未成年子女开展30余场关爱与教育赋能活动,惠及青少年1200余人次,让教育之花在乡土间次第盛放,为乡村教育探索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汇聚青春力量。 

活动前期,服务队围绕青少年特别是农村新兴领域从业者子女的类型特点、家庭状况、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展了系统调研。基于调研结果,团队精准识别暑期教育中的难点与需求,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专业优势,整合基层实际需要,逐步构建起“调研诊断-课程研发-师资匹配-实施授课-评估优化-机制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实现教育资源的系统化、精准化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成员秦子祎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研

▲图为成员王颖与家长进行需求访谈

服务期间,团队推行“1+7+N”模式,以思政、心理、安全、环保、体育、科普、文化七大主题课程为核心,开发29节精品课程,并延伸开展多类沉浸式、体验式活动。通过“菜单+订单”机制,社区可自主“点单”,团队依据专业背景精准“派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按需下沉,实现志愿服务的高质量与可及性。例如,在“赤”子之心思政课程中,团队组织红色主题诵读,引导孩子们在铿锵词句中感悟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橙”心守护的心理课程里,《欣赏自己,我真的很不错!》的团体活动有效帮助青少年释放情绪、树立积极心态;“黄”线危机安全课堂上服务队成员带领儿童情景扮演体会预防溺水等安全知识的重要性;“绿”水青山环保课堂将垃圾分类的知识融入互动游戏,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习环保的方法和重要性;“青”春活力的体育课程上新增《传统武术》课程,孩子们从“抱拳礼”起一招一式学习“五步拳”;“蓝”色智慧的科普课堂则借助“塔台模型”“VR眼镜制作”“彩虹牛奶”“空气冲击波”等趣味实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紫”态万千文化课堂则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翰墨中华》《纸上生花》等课带领青少年儿童学习毛笔书法、传统剪纸等,在动手实践中增强文化认同与审美素养。

▲图为成员张林岚和小朋友们在“赤”子之心思政课堂上展示亲手制作的战士人偶

▲图为成员江珺怡开展“橙”心守护《欣赏自己,我真的很不错》心理课堂

▲图为成员赵晨萌开展“黄“线危机安全课堂

▲图为成员吕慧芳开展“绿”水青山环保课堂

▲图为成员陈奕楠开展“青”春活力体育课堂 

▲图为成员王颖和钱亚倩开展“蓝”色智慧科普课堂

▲图为成员陈兰坤在“紫”态万千文化课堂上与小朋友们一起朗诵《春晓》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服务队在社区及乡村发放并收回调研问卷200余份,完成深度访谈60人次,积累课堂观察与访谈记录12万余字。结合家长及社区的反馈,团队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课堂范式,并提出“增设乡土科普角”“建立心理陪伴站”等五项切实建议,收到来自社区与村委会的感谢信共14封。服务事迹获学习强国、天津日报、天津广播电视台、河北区融媒体、河西区团委等平台报道20余次,相关内容阅读量突破10万,有效扩大了项目影响力。 “老师!下个暑假我还来社区找你们哦,你们记得要来!”孩子稚嫩而真诚的期盼,至今回荡在志愿者耳边。“当然!”志愿者微笑应答。这是一份温暖的约定,更是一份坚定的承诺。

▲图为天津师范大学“筑梦童心”志愿服务队和社区儿童的活动留影 

整个暑期,服务队成员穿梭于乡村、社区与学校之间,总行程超过1500公里,服务时长超3800小时。他们以实际行动,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新兴领域从业者子女搭建起知识与温情的“驿站”,编织出安全、充实而充满意义的“七彩假期”。展望未来,天津师范大学“筑梦童心”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推动项目由“短期暑期课堂”向“全年持续关爱”延伸拓展,不断强化品牌建设与服务深度,于实践之中书写师范学子的成长答卷,在奉献路上铺就更多青少年的梦想征程。 (供稿:王颖、李炫莹、郝一秀;供图:李炫莹、张林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