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雪域高原,阳光澄澈。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堆龙德庆养老院分队全员到齐,团队成员一同走进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一场兼具温情与深意的老人见面会在此拉开帷幕。团队成员与养老院工作人员协作,开展了一场融合健康科普与文化交融的公益宣讲活动,为高原长者送去关怀与温暖。
▲图为团队成员于养老院门口合照
守护生命:一堂实用的高原急救课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与养老院工作人员密切协作,共同为长者和护理人员带来一堂关乎生命的必修课——海姆立克急救法与心肺复苏(CPR)培训。
团队成员首先阐述了两项急救技能在老年群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强调其在突发状况下的生命保障价值。随后,团队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成员与工作人员默契配合,进行标准化演示。在海姆利克急救法演示环节,成员们系统讲解了站位姿势、手部按压位置、发力角度等核心要点,通过分解动作与连贯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讲解精准易懂。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海姆利克急救演示
在心肺复苏术演示中,从判断心脏骤停、呼救,到CPR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的规范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直观、准确。讲解深入浅出,护理人员认真聆听、反复练习,长者们也聚精会神,有的还跟随比划动作要领。这堂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进行的急救课,为高原长者的日常安全增添了一份有力保障。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心肺复苏演示
参与急救培训的医学专业成员深有感触:“在海拔3600米的地方,看到护理员和爷爷奶奶们如此认真地学习急救技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变得无比具体。能用所学为高原老人的安全尽一份力,是此行最珍贵的收获。”
乡音荟萃: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遇见
紧张的急救培训之后,气氛转向温馨与欢快。七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团队成员依次走到台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乡文化见面会”。
▲图为家乡文化见面会ppt节选
陕西延安宝塔山的巍峨和延河水的奔流;甘肃庆阳黄土高原的壮阔和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底蕴;湖北恩施土家苗寨的风情和“世界硒都”的馈赠;河南南阳伏牛山、丹江水的灵秀风光;山东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欧韵风情;重庆两江交汇的磅礴与立体魔幻的城市机理以及福建厦门海上花园的浪漫与特区窗口的开放活力……队员们化身“文化使者”,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心准备的视频,将祖国大江南北的特色城市风貌与人文精神在老人们眼前徐徐铺展。将祖国从西北到东南的辽阔画卷、独特风物在老人们眼前徐徐铺展。不同的乡音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传递着同样的真诚与敬意。地域的遥远并未阻隔心灵的靠近,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仿佛跟随年轻人的讲述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心灵旅行”。
▲图为同学介绍青岛特色
来自福建厦门的队员为老人们介绍了家乡的风景、文化与美食,她分享道:“当我向老人用普通话介绍厦门是一个海岛时,他们重复普通话‘岛’,向周围的工作人员询问藏语意思。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尽管我们与老人存在一定的语言沟通障碍,但他们还是很热情地感受我们介绍的文化,感受同样处于中国大地但却截然不同的风景。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家乡的风貌,不仅是展示差异,更是传递温度、连接彼此的心灵,更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华儿女对藏族人民的牵挂与祝福。”
▲图为家乡见面会片段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人合影
石榴结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团队的拉萨之行,不仅是一次技能的传递和文化的展示,更是一次生动的民族团结实践。团队成员切实感受到医学知识的时间价值,将专业的急救知识化作守护高原长者健康的“铠甲”;真正感受到中华各地文化的多样,将多彩的地域文化编织成促进民族交融、代际沟通的“纽带”。语言不能隔绝中华儿女之间的血脉相连,在雪域高原,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学子与藏族长者围坐一堂,乡音与藏语交织,关切与笑容辉映,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乐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虹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