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扎根基层实际,探索东水镇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与乡村治理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暑假期间,珠海科技学院“东水茗香・红韵振兴”实践队走进河源市东水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探访特色村寨、开展支教服务、调研盘皇茶产业、探访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全方位了解东水镇的生态优势、文化底蕴与产业活力,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东水茗香・红韵振兴团队成员在增坑村合影
初抵东水镇:解锁畲寨的生态与人文密码
7月26日,沿着蜿蜒山路,东水茗香・红韵振兴团队到达和平县东水镇增坑村,道路两旁的三角梅与徐徐转动的木质水车相映成趣,干净整洁的鹅卵石碧道旁,六角景观亭与白底蓝色畲族装饰的房屋构成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画卷。这个被称为全市“最小畲寨”的村落,总面积2535亩,耕地仅170亩,却凭借8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新丰江水库源头的生态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绿畲寨”。
团队了解到,近年来增坑村以“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村为契机,掀起了一场美丽蜕变:
人居环境焕新:完成90余栋农房外立面改造,形成独特的畲族风貌;清理河道150米、沟渠500米,实施“千塘万渠”清淤行动,河道两旁种植近200棵樱花树,“一河两岸”的生态画卷渐次展开。
公共服务升级:升级改造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的畲族文化广场已完成85%工程量,道路改造与绿化升级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与颜值同步提升。
文旅融合破局:依托天一栈民宿发展休闲康养产业,吸引大湾区游客前来度假。村党支部书记蓝小卫介绍,未来将拓宽道路提升接待能力,规划民宿二期与儿童游乐设施,并建设畲族特色民族馆,让畲族历史、服饰等文化遗产“活”起来。
走进盘皇茶:探寻茶香里的振兴密码
27日,实践队首站来到东水镇盘皇茶核心产区,有幸结识了盘皇茶(原名“马增茶”)的创始者蓝师傅。作为扎根东水镇数十载的老茶人,蓝师傅带着队员们追溯盘皇茶的历史脉络,详解茶叶背后的“道”。提出的“我是谁,为什么,去哪处”的终极追问,不仅是对人生方向的思考,更映射出盘皇茶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初心;“入气乃定”的理念,展现了茶道中以茶修身、调息静心的文化内涵;“饮茶忘意”则指向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茶文化与人生哲学的交融。
蓝师傅向团队成员讲解盘皇茶道
随后在蓝师傅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盘皇茶加工厂,近距离观察茶叶加工的全流程。通过观察与记录,深入了解了盘皇茶“叶薄、细小”的形态特征背后,是纯红土壤滋养与优良生态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认识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对提升茶叶品质的重要性。体验完盘皇茶的清甜后,队员们换上畲族传统服饰“凤凰装”,跟随蓝师傅走进云雾缭绕的茶园。红蓝相间的衣裳与碧绿茶田相映成趣,冠帽流苏随采茶动作轻扫嫩芽,指尖捻住“一芽二叶”的标准鲜叶,在茶雾与落日余晖中感受采茶的辛劳与乐趣。这次体验让队员们体会到畲族文化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理解了“畲风光影缀茶途”的真正含义。
图为队员们茶园采茶
情系东水小学:用知识与欢笑点亮童真时光
28日,实践队走进东水镇中心小学,开展“安全、科学、欢笑全打包”的支教活动,为孩子们的暑假注入别样色彩。安全知识小课堂上,小骆老师以“119报警电话”“灭火器使用方法”为切入点,结合校园与家庭场景讲解防火要点等实用知识,在互动问答中深植孩子们心中。再结合亲身经历,用手势示范与案例讲解,让“不私自下水”“遇到危险大声呼救”等要点变得生动易记,为夏季安全加上“防护锁”。小吴老师以“超级英雄守护小伙伴”为比喻,告诉孩子们“不欺负他人、不漠视欺凌、遇麻烦找老师家长”,让友爱与勇气成为校园主旋律。
图为小骆老师授课
“用锤子敲一敲,花叶就能变印章!”在植物拓印课堂上,孩子们拿起新鲜花叶,在老师指导下将自然纹理印在纸上。翠绿的叶片、鲜艳的花瓣,通过简单的拓印技巧变成独特的艺术品,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也埋下热爱生命的种子。
图为孩子们展示拓印作品
探访东水果园:解锁橘果里的甜蜜经济
29日,实践队来到东水镇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在当地果农的热情引导下,深入了解皇帝柑、百香果、砂糖橘的种植经验与产业现状。果农详细介绍了各类水果的生长周期、管护技巧,言语间满是对土地的热爱与对产业的专业认知,让队员们感受到基层劳动者推动乡村振兴的鲜活力量。园中的百香果分为白皮种与紫皮种:白皮种果皮乳白、汁多蜜甜,是鲜食佳品;紫皮种外皮深紫、酸香浓郁,出汁率高,适合调饮。皇帝柑果皮橙黄光滑、薄而易剥,果肉脆嫩无渣、清甜多汁,是东水镇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水果。
图为果农采摘皇帝柑
亲自参与了果子的观察与采摘后,实践队进行了“直播带货”初体验,以镜头为笔、话语为墨,向网友介绍皇帝柑的脆嫩、百香果的香甜,在直播间里传递东水果园的“甜蜜故事”,探索“互联网+农业”的销售新模式,为东水镇特色水果拓宽销路提供了青春思路。
图为团队直播初体验
漫步东江画境:在风光与文脉中触摸乡村灵魂
30日,实践队来到了隐藏在东水镇上坝村的东江画境,一处集田园风光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乡村文旅新地标。作为和平县东水镇文化振兴示范点,这里融合了写生、采风、培训等多重功能,民俗博物馆、农民画廊、传统技艺物件陈列其间,让“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变得可触可感。
“东水农民画”是东江画境的核心亮点。创作者们以质朴的笔触、明快的色彩,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搬上画布:丰收时节的忙碌身影、荷塘边的悠闲景致、田间劳作的生动场景,每一幅画都藏着东水镇的农耕记忆与生活甜度。
民俗展厅里,竹编箩筐、陶制油壶、木质纺车等客家老物件静静陈列。骆师傅拿起这些承载岁月的器物,细细讲述它们在客家人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物件不仅是生活工具,更是客家文化传承的载体,让游客在触摸中感受千年古韵的温度。
图为参观东江画境
驻足阡陌清风:在晨曦与故事里铭记乡愁本真
通过此次东水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从畲寨的生态蜕变中看到乡村治理的活力,从支教课堂的欢笑中触摸教育的温度,从茶香与果香里读懂产业振兴的潜力,更从东江画境的文脉中领悟文化传承的力量。在与村民、果农、师生、手艺人的交流中,队员们不仅积累了基层调研与服务经验,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是“生态、文化、产业、教育”的协同发力——唯有让绿水青山守住底色、让文化根脉扎深土壤、让特色产业结出硕果、让教育火种点亮希望,才能绘就真正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图景。
此次活动提升了队员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更坚定了大家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决心。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努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青年,为推动东水镇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珠海科技学院东水茗香・红韵振兴三下乡团队 供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