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指尖非遗”的温度与魅力 —— 北京科技大学缘自语安实践团深入秦安探寻麦秆编技艺

发布时间:2025-08-01 19: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湘琪,郑奕凡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缘自语安实践团文兴陇安小队应邀前往秦安,在当地麦秆编技艺传承人任新芳师傅的手工作坊中开展了以“指尖上的非遗:麦秆编的温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学子们在观摩体验过程中,触摸传统技艺的脉搏;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交流中,体悟文化传承的分量。此举以青春实践响应北京科技大学两封回信精神中“以青春之姿践行文化担当”的期许,为古老手工艺注入当代活力。

任师傅是秦安麦秆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该技艺传承工作已逾三十载。自少女时期跟随母亲学习编筐篮,至如今创新设计出百余款作品,她在麦秆编的原料处理、编织技法等方面始终秉持着近乎严苛的坚守。三十年来,她手中的麦秆编织出了秦安百姓的生活记忆。实践团成员怀着对这项“指尖艺术”的好奇,围站在作坊内,目光追随着任新芳的指尖动作,开启了这场文化探寻之旅。

图1 任新芳师傅向实践团介绍麦杆编

任师傅现场演示了麦秆编的完整工序。在选秆环节,她指尖抚过金黄的麦秆,介绍道:“麦秆编的精髓在于原料——必须选用霜降后收割的冬小麦秆,其杆直、壁厚、色正,这是秦安当地的传统,亦是先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她边说边演示晾晒、熏蒸的技巧,“诸如熏蒸环节,需用柏树枝缓慢烘制,既能除虫又可定色,过程不可急躁。从事手工艺行业,就应如麦秆一般,经受得住晾晒蒸煮,方可塑造出稳固的形态、留存独特的韵味。”

图2 任新芳老师现场展示麦杆编的编织过程

之后,队员们尝试模仿平编、绞编的手法,但麦秆在手中难以操控。任师傅耐心纠正道:“编织麦秆与经营生活同理,需把握‘缠’与‘松’的分寸。交叉之处要扎实,转折之处要灵活,正如秦安人民,踏实之中蕴含着灵动。”她特别指出:“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们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更应理解——传承并非固守旧法。我年轻时以编筐篮为主,如今则能编织摆件、挂饰,唯有如此,手艺才能顺应时代发展。你们前来学习,不仅是掌握手法,更要学会如何让传统手艺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图3 任新芳师傅指导实践团编织麦杆编

活动尾声,任师傅与实践团成员围坐交流,谈及麦秆编的传承现状,她不禁眼眶微红:“前些年鲜有人学习这门技艺,我夜里看着满屋子的麦秆,难以入眠。如今政府开设培训班,你们又前来探寻,我仿佛看到麦秆发出了新芽。”她紧握队员的手说道:“回信中提到‘青年要做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请你们牢记,麦秆编不仅是几根草绳,更是秦安人民的生活印记,是植根于黄土的文化瑰宝。你们将其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晓,便是为这门手艺延续了生命。”

本次活动以“传承人示范+青年实践”为纽带,使队员们在指尖与麦秆的触碰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明晰文化传承的责任。缘自语安实践团表示,将以秦安作为麦秆编文化实践基地,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发麦秆编文创产品,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促使这项“指尖非遗”在青春力量的推动下,于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更深、发展更盛,切实实现“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回信期许。

撰文|周湘琪、郑奕凡

图片|缘自语安文兴陇安实践团

审核|周湘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湘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