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唐广豪)当古老蜡染纹样邂逅醇厚乌东稻酒,一场文化与酒香的奇妙碰撞正式启幕。北京科技大学酉良黔承似锦文化传承实践团深度携手黔醴扶光小队,为乌东稻酒量身打造标签、包装袋及礼盒,让非遗蜡染文化在现代酒品包装中绽放全新活力!
7月31日清晨,怀揣着对设计成果的期待,实践团成员踏上奔赴黔醴扶光小队实践基地的旅程。刚踏入酒馆大门,陈列架上乌东稻酒便瞬间抓住众人目光——那些在设计稿里反复雕琢的蜡染元素,此刻鲜活呈现在实物包装上。蓝底白花的传统纹样,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团队成员相视而笑,数月心血在此刻落地,设计稿与实物重叠的瞬间,疲惫尽化作满心欢喜。
细看这套由黔承似锦小队设计的包装,从包装袋到礼盒,蜡染巧思融入每一处:包装贴纸设计巧妙融合了苗族蜡染文化精髓,以深邃的靛蓝为主色调,搭配传统几何纹样边框,传递出浓郁的民族美学基因。画面中蝴蝶与飞鸟以蜡染特有的冰裂纹理呈现,既象征苗族 “蝴蝶妈妈”的创世传说,又暗喻自然生灵与人文信仰的交织。底部层叠的贵州梯田线条如水波流转,将农耕文明的智慧凝练为视觉符号,整体设计既保留蜡染手工质感,又契合现代包装的简约审美,让传统工艺在当代产品中焕发新生。
乌东酒孕育于乌东独特的自然环境中。漫步酒厂周边梯田小径,盛夏绿意漫过田埂,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溪流潺潺。当地人介绍,乌东酒的原料就采自这般山间湿地。孕育乌东稻的土地,也滋养着蜡染传承,二者在包装里融合,恰是地域文化最生动的诠释。
风轻云淡,围坐共品新包装乌东稻酒。陶杯触唇,米香与窖香在舌尖蔓延,回甘裹挟草木清冽。低头看杯,蜡染纹样在灯光下若隐若现,这才懂跨界合作深意:非遗走出博物馆,融入日常消费,便能在一饮一酌间传承。
深耕蜡染文化调研的黔承似锦小队,始终坚信传统工艺生命力在于创新应用。此次与黔醴扶光小队合作,不只是设计实践,更是探索非遗活化的尝试。未来,黔承似锦实践团会继续深挖地域文化符号,让更多人在消费体验中触摸非遗温度,品味文化醇香 !
撰文 | 唐广豪
图片 | 汪美轩、樊俊锴
审核 | 邱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广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