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李好、王陶静) 夏日的恩施利川大塘社区活动室内,暖意与欢笑声交织。7月18日,守望新芽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在这里为孩子们带来了充实的一天:上午,孩子们以蜡染为载体,触摸土家族非遗西兰卡普的纹样之美;下午,彩色细沙在模板中绽放童趣,让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意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一烛蜡液绘锦纹,蜡染承载西兰韵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西兰的姑娘,她把百花都织进了锦缎里……”上午的课堂上,志愿者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西兰卡普的传说,随即话锋一转,举起一块蜡染布:“今天我们不用针线,而是用蜡笔和颜料,把这些美丽的纹样‘变’出来!”屏幕上,阳雀纹、台台花等西兰卡普经典纹样与蜡染作品并置展示,孩子们立刻明白了:“原来蜡染也能画出织锦的图案呀!”
▲图为孩子们在观察西兰卡普纹样
“纹样猜猜猜”小游戏点燃了课堂——“像小鸟!”“是台阶!”孩子们抢答的声音此起彼伏。随后的创作环节,孩子们接过画着简化西兰卡普纹样轮廓的蜡染底布和安全蜡笔,跟着志愿者学习“画蜡”:沿着纹样边缘仔细涂画,让蜡液形成“保护层”。“老师,阳雀的翅膀要画粗一点吗?”“台台花的线条要连起来才好看!”孩子们专注地用蜡笔勾勒,有的还悄悄给纹样加了小细节。待蜡层干透,志愿者分发颜料,指导大家为空白处涂色。看着颜料在蜡笔勾勒的轮廓外晕染,而纹样部分始终保持洁白,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图为孩子们在制作蜡染画
创作完成后,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将晾干的蜡染作品搬到教室外的乒乓球台上。阳光下,蓝白相间的蜡染布上,阳雀纹、台台花等纹样清晰灵动,仿佛将西兰卡普的锦绣韵味,通过蜡染的方式悄悄传承。
一捧彩沙填童趣,模板作画显创意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下午的沙画课更添了几分温馨。“看这些模板上的图案,我们要用彩色沙子把它们填满哦!”志愿者举起印着小动物、花草等简单图案的沙画模板,展示着配套的红、黄、蓝、绿等彩色细沙,“就像给图案穿上彩色的衣服一样。”孩子们好奇地凑近观察,眼神里满是期待。
▲图为老师在向孩子们介绍沙画
分发材料时,孩子们兴奋地接过属于自己的模板和沙子。志愿者耐心示范:“沿着图案的边缘,把沙子轻轻撒进去,不要洒到外面哦。”由于模板已经勾勒好轮廓,孩子们只需挑选对应颜色的沙子,小心翼翼地填充——有的给小熊的耳朵填上棕色,有的给花朵的花瓣铺上粉色,有的用蓝色沙子填满小河的图案。偶尔沙子洒到模板外,孩子们便赶紧用小刷子扫干净,专注的小脸上满是认真。活动室里,细碎的沙子簌簌落下,伴着孩子们小声的讨论:“我的小鱼要涂黄色!”“我觉得小草用绿色更好看。”
▲图为孩子们在制作沙画
课程尾声,孩子们捧着完成的沙画作品,跟着志愿者来到室外,将它们一一摆放在乒乓球台上。阳光下,五彩的沙子在模板里闪烁着柔和的光,小熊、花朵、小鱼等图案生动鲜活,和上午的蜡染作品遥遥相对,构成了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天的课程在孩子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志愿者们表示:“无论是以蜡染传承西兰卡普的韵味,还是沙画的填色创作,都是想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与艺术的快乐。”据悉,守望新芽志愿服务团还将继续走进社区,用更多元的形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收获成长,让文化的种子在童趣中慢慢发芽。
撰文 | 王陶静
图片 | 李好
一审 | 张佳爱
二审 | 郭庆
三审 | 李志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艺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