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美育路,在社区土壤中播撒艺术的种子——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美学育苗,艺术润心”青年大学生团队连续四年前往社区进行“美育”支教

发布时间:2025-07-14 15: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正东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七月的风,又一次吹进腾龙社区与长岭社区的活动室。这是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美学育苗,艺术润心”支教团队与两个社区相伴的第四个夏天,四年来,团队始终以美育为纽带,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美的种子,用持续的行动完善社区美育生态,让 “被看见的成就感” 成为一代代孩子成长的勋章。​

▲图为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美学育苗,艺术润心”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当第四年暑期支教的最后一幅儿童作品挂上展览墙,腾龙社区与长岭社区的活动室里,已悄然生长出一片繁茂的美育森林。从 2022 年首次带着简单手工工具走进社区,到如今形成涵盖非遗传承、自然探索、创意表达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这支支教团队用四年时间,在社区美育的土壤里埋下种子,以童心为壤、以坚守为露,让艺术之花年年绽放。​

▲图为2022年团队成员教小朋友使用相机

课程体系:从 “尝试” 到 “深耕” 的进化​

回望四年课程图谱,清晰可见一条从零散探索到系统构建的成长轨迹。

第一年,团队带着 “让孩子们接触艺术” 的初心,开设了剪纸、绘画等基础课程,却发现社区孩子对本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图为2022年第一次教小朋友们做手工的成品展示

于是从第二年起,“探秘西兰卡普” 等非遗课程应运而生,孩子们在编织土家族织锦纹样时,眼神里闪烁着对文化根脉的好奇。​

▲图为2023年小朋友们在画非遗土家族纹样草图

第三年,课程开始融入自然教育理念。“树叶面具” 课程从最初的室内材料包创作,升级为带孩子们走进社区公园采集素材,在触摸叶脉纹理的过程中理解 “美源于生活”。

▲图为2024年“树叶面具”自然美育课堂照片

到了第四年,“水拓画设计”“彩色花窗” 等课程已能成熟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形成 “传统文化 + 自然探索 + 创意科技” 的三维课程矩阵,仅今年就开展特色课程 12 类,覆盖社区儿童 200 余人次。

▲图为2025年非遗“水拓画”课堂照片

教育理念:从 “教技能” 到 “育心灵” 的蜕变​

“第一年总想着让孩子们学会像样的作品,现在更在意他们是否敢下笔、敢表达。” 团队成员的这句话,道出了四年理念的核心转变。

在 2023 年的 “纸杯投影仪” 课堂上,曾有个内向的男孩始终不愿展示作品,志愿者蹲在他身边说 “你的光影像会跳舞的星星”,这句鼓励让男孩后来主动将作品放进了展览角。​

▲图为“纸杯投影仪”课堂照片

这样的细节沉淀为团队的教育准则:在 “花团锦簇” 手工课上,不强调 “应该怎样折”,而是引导 “你想让花瓣朝哪个方向开”;在影视鉴赏课上,不评判 “动画角色好不好”,而是倾听 “你觉得他为什么这样做”。四年间,“鼓励式引导” 让 87% 的社区家长反馈 “孩子更敢表达想法了”,这种 “被看见” 的力量,比任何奖杯都更珍贵。​

社区共生:从 “外来者” 到 “同行者” 的融合​

如今走进腾龙社区,活动室墙上还留着 2022 年孩子们画的涂鸦,旁边挂着今年的水拓画作品,新旧交织成独特的美育年轮。这背后是团队与社区的深度共生:第一年需要逐户动员家长参与,现在社区提前三个月就来对接课程;最初借用社区会议室上课,如今已有了专门的 “美育角”,存放着历年积累的工具与作品。

▲图为:“美育角”儿童作品展览

四年里,团队与社区共同探索出 “课程共建 — 作品共展 — 理念共享” 的模式。社区工作者会提供 “孩子们放学后总在花坛捡树叶” 这类观察,成为 “自然美育” 课程的灵感来源;而团队则将四年课程手册整理成册,供社区日常开展活动参考。这种双向赋能,让美育从暑期的 “一阵风” 变成了社区的 “常态化风景”。

▲图为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美学育苗,艺术润心”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合影

四载耕耘,收获的不仅是装满四大箱的儿童作品,更是一套可复制的社区美育经验:用非遗课程扎根文化土壤,用自然教育连接生活美学,用展览机制守护童心自信。当新一批志愿者接过接力棒,他们知道,这方社区的美育故事,早已不是每年夏天的限定篇章,而是正在生长的永恒叙事 —— 因为最美的艺术,永远绽放在被珍视的童心里,赋予孩子们“被看得见的成就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正东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